close
歌德式的風采末日後是否依舊復在?

美景已回不來,再多美好回憶只能沈浸在童話裡徘徊!

1992年秋天,美國The First Years公司向中國玩具工廠訂製一批塑膠玩具。玩具運往美國時,當時載運的中國籍貨輪航向第一個停靠港美國西雅圖途中航行六千多公里後,在阿留申群島附近遭遇暴風雨,裝滿玩具的海運貨櫃掉落入海中開裂,也永遠到達不了貨櫃輪的最終目的地華盛頓州塔科馬,兩萬九千多隻塑膠玩具從此展開展開海上漫漫漂流之旅。但對海洋學家視觀察海洋環流最好機會,展開長期追蹤,藉其漂流路線進行全球洋流動態研究,並測試各種電腦潮汐模式的精確度,黃色塑膠鴨也成為觀察洋流和極地冰融的環境研究的探險。


阿留申群島



塑膠鴨本身也搖身變成太平洋環流海洋環流探險隊,兵分南北兩路,其中近兩萬多隻順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經過經西印度群島、印尼、澳洲、南美洲和夏威夷等海域,以平均每日近十公里的速度漂流前進。歷經十多年之後,從貨輪散落在北太平洋海阿留申群島後,第一批向南游移的鴨群在太平洋漂洋過海的的漂流旅程長達4萬8000公里。


第一批南下塑膠鴨的路徑

另一批近一萬多隻塑膠鴨並未進入北太平洋環流則向北極海(北冰洋)前進,此舉卻成為觀察全球氣候暖化北極海(北冰洋)融冰速度探險隊,經俄羅斯與美國阿拉斯加州間的白令海峽,進入北極海,變成冰凍鴨子,只能卡在浮冰中緩緩移動。但鴨子所組成的航海艦隊不屈不撓,不但沒被"凍死",反而費時三至四年時間繞過了北美洲極地,轉向東南,經過格陵蘭和冰島,脫離浮冰阻礙後進入北大西洋洋流,2000年夏天登陸加拿大和美國東岸。2003年抵不列顛群島即英國西南康瓦爾郡(Cornwall)。因為塑膠玩具大部分都已經被海水侵蝕成白色,但在底部都印有美國公司“The First Years”的標誌,十份容易分辨。之後將隨後漂進加勒比海至英國的墨西哥暖流,往南前進,它們將完成長達僅次第一批鴨群的3 萬5000公里的長征。


第二批北上塑膠鴨的路徑


塑膠鴨探險隊路徑圖

1992年二萬九千隻塑膠鴨在北太平洋展開海潮探險起點。
南行一萬九千隻塑膠鴨歷經十多年後,經過印尼、澳洲、夏威夷等海域後現在繼續向南美洲前進。
北上一萬七千隻塑膠鴨歷經十五年後,經過加拿大極地到達英國後現在繼續向中美加勒比海前進。




其實北太平洋環流系統(North Pacific Gyre ) 整體可分為兩個環流,一個是順時針的大環流;另一個則是在比較北邊程逆時針的小環流。在北半球,因東北信風的推動,約在北緯15度附近具有由東向西的洋流,北半球稱為北赤道洋流,從美國加州流向菲律賓。北赤道洋流流到菲律賓以後有一部分轉向北去,形成黑潮(Kuro Shio);黑潮在日本的東邊開始轉往美洲方向移動,與流速較慢的西風飄流(北半球)(Drift of Westerlies)相接,成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碰到了美國和加拿大的陸塊後,就往北和往南各形成一個洋流,向南的洋流稱為加利福尼亞洋流,水溫較低,屬寒流性質,最後又向西變成北赤道洋流的一部分,即是;向北的叫做阿拉斯加洋流,流經阿拉斯加南岸,屬暖流性質。



阿拉斯加洋流在北方碰到阿留申群島,就往西轉折成為阿留申洋流;阿留申洋流碰到亞洲邊緣以後,在庫頁島,與白令海峽下來的水會合,沿著亞洲東岸,形成往南的堪察加洋流(Kamchatka),亦即是親潮(Oya Shio),屬寒流性質,親潮寒流與黑潮相會,一部分與黑潮合併改向東流,大不部分潛入黑潮底下。所以第一批鴨群則成為北太平洋環流系統的"乘客",隨著海潮漂流。



第二批鴨群成功以海水推進方式,成功穿越西北航道,成為全球暖化的最佳見證。「西北水道」,或「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是一條穿越加拿大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即為俄羅斯與美國阿拉斯加間的白令海峽為起點,向東沿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離岸海域,穿過加拿大極地群島,直到戴維斯海峽(位於加拿大巴芬島與丹麥格陵蘭島之間),進入大西洋。不過當時的西北水道對普通商船並非安全的航道(海上浮冰及不可測的氣候因素太多),航海運輸經濟上並不可行。冰封的西北水道的結冰隨著近年全球暖化而加速融化,從1978年開始以衛星監察北極地區海冰的歐洲太空局在2007年9月發現西北水道的結冰已減少至可以容許船隻全面通航。與2005、2006年海冰最少時比較,2007年的海冰面積減少了約一百萬平方公里。如果此情況持續,在全年的部份時間甚至是全年時間,若干往返大西洋與太平洋港口的海運路線將會改經西北水道,航程可縮短多達九千多公里,對那些不能使用巴拿馬運河的巨型船隻來說,所縮短的航程更為巨大,其它可通行船隻也可節省經過運河的費用。受溫室效應影響,北極融冰情況持續惡化,經全球往來歐亞最短的海路—美洲極地的「西北航道」,也達成有始以來首次開通紀錄。


塑膠鴨也見證海洋的汙染


小鴨探險隊大事記

1992.01.10
因中國籍貨輪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45° 11' 57.94" N‧178° 11' 56.41" W)遭遇熱帶氣旋外圍環流襲擊,裝載著約二萬九千隻塑膠玩具的貨櫃掉入海中破裂,塑膠小鴨開始海上漂流之旅。

1992.11.16
搭上北極洋流以逆時針方向在介於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間的白令海漂流,早在當年十月已有部份鴨群在美屬阿拉斯加的海岸,其於被冷凍困在極地浮冰之中,脫困之後繼續慢慢漂往加拿大極地前進。

1995年初
南遷的鴨群經過三年的漂流之後,先後到達日本、另有一部份到達美國西岸,速度最快的已到達美屬夏威夷附近海域,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設算出的鴨子漂流速度相較海洋洋流約快50%。

1995~2000
搭上北極洋流部份鴨群已擺脫北極洋流逆時針循環,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極圈,經由加拿大極地漂流路徑,不斷向加拿大東部移動。

2000
脫離加拿大極地漂流浮冰的險阻,鴨群已至北大西洋海域該年順利抵達美國東北部海岸,從緬因州到馬薩諸塞州都可以看到小鴨的蹤跡,其於鴨群則進入北大西洋洋流順勢南下。

2001
部份鴨群通過鐵達尼號(Titanic)沉沒地點,向不列顛群島挺進。

2002
南行一萬九千隻塑膠鴨歷經十多年後,經過印尼、澳洲、夏威夷等海域後現在繼續向南美洲前進,該年漂流旅程長達4萬8000公里。

2003.07~2003.12
陸續抵不列顛群島最南已登陸英國西南康瓦爾郡(Cornwall)。

2007
北上一萬七千隻塑膠鴨歷經十五年後,經過加拿大極地到達英國後現在繼續向中美洲加勒比海前進,該年已完成3 萬5000公里長征。





「西北航道」







「西北航道」不是一個新的名詞,一般相信,加拿大北方的原住民很早就開始探索這條航道。英、俄等國探險家都曾試圖開發這一航道,但由於風險太大都沒有成功。英國探險家休威洛比1553年甚至在尋找東北航道的過程中喪生。地球暖化,北極海面的冰層迅速消失,使得大型船隻有可能通過這美洲區的北極航道。近年來有兩艘德國貨船從南韓出發,通過這條北極航道完成首次商業航行,原本長年冰封的「西北航道」因此開通。未來船隻不用繞道巴拿馬運河,就能從北美或北歐通過北極冰海,以更短的航程到達東亞且相較往來於太平洋航道至歐洲,利用此航道比航行通過蘇伊士運河能減少將近五千公里的航程。在航海運輸上極其具有經濟前景。






由於地球球體呈橢圓形,所以行經赤道太平洋航道橘線較行經北極海東北航道紅線的航程要來的長。

亞洲北極極地所屬的東北航道即將開通,亦成為全球暖化的"意外收獲"。北方海路 (Се́верный морско́й путь)廿世紀初以前又被稱為東北航線,是指沿俄羅斯海岸線往返太平洋與北冰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大部份路段位於北極海北冰洋)水域,往年其中僅有一部份可維持一至兩個月的通航期,全航線即為北歐向東穿過北冰洋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直到白令海峽即進入東北亞,成為航海運輸新航線的潛力大增,亦可大幅節省輸成本,也相對降低航經非洲之角亞丁灣被海盜襲擊的風險。從北極海的「東北航道」航行於歐亞之間,比經過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路線便利;由北美洲西岸經此航道來往歐洲,路程也比經由巴拿馬運河短,也就成為「東北航道」與「西北航道」的大串聯,近三十年來,北極海(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融化。科學家預測,北極海(北冰洋)在十年內將出現夏季無冰年,有望打通連接歐洲、北美東部和東亞地區的新的海上航運通道。




北極海(北冰洋)為歐、亞、美三洲的頂點,是聯接歐美地區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黃金通道",一旦北極航道開通,三大洲之間的航線距離將渴望縮短,當前的海路運輸航運地理格局將會被打破,北極也將會成為第一個真正地理意義上的北半球航運樞紐中心,如自然地理所形成的新加坡的麻六甲海峽、位於聯接地中海與大西洋間英屬直布羅陀管轄的直布羅陀海峽,由人工開著鑿聯接印度洋與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聯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在全球海運地位的重要性將會大幅的下降。目前,國際上正在興起北極航道通航運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公司對北極航道的開通躍躍欲試。之前,在無俄國破冰船開道協助的情況下,德國布魯格航運公司的兩艘貨船"友愛"號和"遠見"號從韓國裝貨出發,一直向北航行,成功穿越傳說中冰封無法通航的北極海(北冰洋)"東北航道",順利抵達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揚堡港,利用北極航道,由俄國各港埠往北美東岸的航程約比走巴拿馬運河的傳統航線節省二千至三千五百海哩;往歐洲各港口的航程更是大大縮短,中國上海以北港口至西歐北海、北歐波羅的海等港口比傳統航線航程短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五。引起國際航運界的廣泛關注與振奮,同時也埋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在即的隱憂,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COP15)由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提出的融冰推算可能時間,則為2030年。










「東北航道」與「西北航道」的大串聯



1979~2008年北極海(北冰洋)冰層變動



1979~2008年北極海(北冰洋)冰層面積逐年縮減



今年北半球夏季時分冰層範圍縮至有史以來最小


南極的冰融速度也毫不遜色

今年南半球初夏時分,出現上百座南極冰山浩浩蕩蕩向新西蘭南部海域漂去,南極大陸周圍的西風帶本束縛住南極海域的海冰與冰山無限制的向低緯度流動可能。因此,一般來說,在紐西蘭南部水溫相對較暖的海域,出現冰山十分罕見。南極冰山為何能順利穿過位於南緯四十度至六十度之間的西風帶漂向紐西蘭,這與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水和大氣溫度上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南極冰蓋是地球上的主要冷源,冷卻著從赤道而來的熱空氣,調節著全球的熱量平衡。南極大陸冰蓋沿山坡向海冰滑動,形成冰架和冰棚,從冰架斷裂入海的大陸冰,形成冰山。冰山的形成與消融、冰山的多少,都會影響南大洋的溫度,導致熱平衡係統的變化,從而也會影響全球氣候。







2009年十二月編號為B17B、面積140平方公里的冰山向澳洲西岸西南南方約一千七百公里處被發現,這二座移動冰山的出現為近幾個月最接近澳洲本土冰山,使得澳洲當局對來往該海域間船隻發出海上警報。此座冰山剛從南極崩離時為面積約400平方公里,高度約40公尺。當冰山往北邊和東邊移動時,接近澳洲時其面積已縮至115平方公里,不過仍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Manhattan)的約2倍大,目前仍然有許多為編號B17B崩解分出的小冰山,有些長度達幾公里,散佈在南極洲與紐、澳兩國間的南太平洋海域上且超過1000公里的,先前在更東邊的海域上發現兩座大型冰山,位置在澳州麥夸利島(Macquarie Island)外海,大小較香港還大一倍多的巨大冰山,還有數百座較小的冰山在漂往紐西蘭。則何時能解除計B17B冰山海上警報,何時會完全融化,目前均無法預測。









近十年來改變了南極冰蓋緩慢變化的傳統常態。南極冰蓋和冰川存在快速的變化。其中,南極阿蒙森海扇區的主要冰流係統正在迅速變薄,減薄趨勢可上溯至南極內陸十百五十公里處;南極的羅斯冰棚出現了停滯或明顯減速,有的流動方向發生了改變,甚至引發"冰川逆流";南極半島冰架大面積崩塌,補給冰川加速,冰川出現了位移;變暖的海水進一步侵蝕了冰架,在聯接南極大陸底部附近冰層融化強烈。自2003年到2007年間,南極洲一些地方的冰川厚度每年下降的速率比1995年到2003年間快百分之五十。






溶化的雪水沁入冰蓋中如蟻般在冰層中築巢,最後導致冰棚冰架瓦解成移動冰山,最後造成海平面上升















融冰切面猶如地層剖面,層層冰封不同時期的海水


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危害已迫在眉睫,不僅是北極熊的生存面臨威脅,太平洋與印度洋中的島國擔心被海水淹沒,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已因永凍層凍土融化而被迫遷村,喜瑪拉雅山區居民也因高山冰河融化,所形成冰磧湖隨時可能潰堤之虞,使所經之地區居民生活在恐懼中,且喜瑪拉雅山位於青康藏高原為亞洲五大水系(黃河、長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的發源地,影響範圍相當廣闊。過去五十年來,喜瑪拉雅山上冰河面積足足減少了五分之一,遠超過其他地區。喜瑪拉雅山上的冰河是南、北極之外,第三個最重要的冰河區,亦是地球上主要河川體系的水源,關係著地球上二分之一人口的生命飲水安全。如果情勢無法扭轉,未來可能引爆區域衝突戰爭,該區的環境難民激增,孟加拉沿岸土壤流失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COP15)中,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為了誰該減排更多的碳、誰該承擔較大的責任而爭論不休。殘酷的現實是,富裕的已開發國家長期排放大量的碳,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貧窮的開發中國家。科學家計算出減緩暖化所需成本大約是全球GDP的百分之一,相較於金融海嘯時各國政府為救銀行而消耗掉GDP的百分之五,抗暖化的經費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因此,已開發國家當然有責任金援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與會期間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於COP15領袖峰會發言時暗諷已開發國家,若全球氣候為世界銀行,全球暖化則為銀行資金被掏空,重擊全球經濟體,使金融體系瓦解,世界已開發國家早已撥款援助,不會等到現在了…。



青康藏高原為亞洲主要五大水系(黃河、長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發源地影響二十億人口飲水來源



若氣候為世界銀行暖化則為銀行被掏空、金融體系瓦解,已開發國家早已撥款援助不會等到現在了…
身為已開發國家(發達國家)法國總理薩科齊(Sarközy)為此論點反批




回到文中最開始提到的全球的洋流系統,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之下洋流數十億年來形成的循環系統已慢慢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已直接影響到地球大氣生態的平衡隨著地球平均溫度不斷上升的影響,聖嬰現象的發生頻率也隨之增多南極洲冰棚、格陵蘭的冰原、青康藏高原冰川不斷地融解,消失的速度越來越快,面積越來越廣科學家指出若造成全球暖化現象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濃度不減至350ppm,十幾年之後,海洋的水面高度將上升九公尺之多屆時海平面較低的島嶼及位處沿海地區及彽海拔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東京、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大都會即將被海水淹沒。即使是台北盆地一樣無法倖免,大量的融冰還不是造成海平面水位上升的主因最大的關鍵還,而是溫室氣體使海水溫度上升之後所造成的膨脹現象讓海水的高度快速上升至我們無法想像的程度,另一個對全球氣候造成更嚴重的影響是在於融冰後淡水改變了海水中鹽份的濃度,此重大的變異將直接造成洋流系統的平衡。換言之,這原本如呼吸一樣自然的洋流現象將發生巨變循環了幾十億年的洋流不僅會改變流向甚至還會有中斷循環的現象。如果真的發生上述一連串的狀況,那地球的生態即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大浩劫;土地鹽,食物短缺,環境難民與日據增,世界未日將至。雖然近年來有不少論者質疑溫室效應是人禍的論點直指聖嬰現象頻繁是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頻率有關,但地球日益暖化數據明確提醒我們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全球暖化的問題不在於大家如何「共同」因應,而是「個別」國家如何看待節能減碳的現實問是。美國身為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果不願意痛下決心減排,最終必然自作自受。同理,台灣蕞爾小國,人均碳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二十二名,排放總量為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一,多年來在經濟發展為要主導,造就只要經濟不要環境偏差的生存發展,心存僥倖地期盼溫室效應不是人為所致也不對全球生態造成重大影響,最終也難免面對必須作出選擇,與環境生態永續攤牌妥協的時刻到了。




















於COP15開會期間一隻冰雕北極熊漸漸溶化露出金屬骨架,暗喻北極熊棲地同樣也快速消失中


平時談到地球暖化,多半會想到它的負面影響,但「西北航道」的因暖化而開通、「東北航道」的便捷指日可待,乍看之下是地球暖化的正面效益,但真的是如此?人們對於極地在生態環境上位置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加強,「西北航道」的便利,將改變各國國際貿易更加密切,在交通航運成本更加節省的相對是建立在對地球暖化的嚴重程度之上,我們應該用更謹慎、嚴肅的態度看待這個現象,人類以二十萬年演化打破地球四十五億年的生成規律,此循環不可逆。當絕境將至滅絕到來,地球不過如第四紀冰河時期大滅絕過渡到下一個全新世(Holocene)罷了。













世界即將消失的百大美景






















"我們原本可以阻止災難性的極端氣候…但我們沒有"
綠色和平組織於丹麥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刊登廣告與會主要國家領袖將於2020年為COP15結論向全球道歉



台灣NGO團體






別再說搶救地球,真正需要搶救的是人類自已!





這樣的認知是否能喚起人類的迫切感?

還是僅能存在淪為好萊塢的娛樂題材!






一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