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援助之名行佔領海地之實

時代周刊(Times)評論稱海地幾乎已經淪為了美國第五十一個州。

以下照片影片涉及災後現場、犯罪暴力事件,對於兒童心理有不良影響之虞者。
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得閱讀,十二至十八歲之少年須由成人輔導人閱讀。








美軍直升機長驅直入於海地總統府草坪起降,送來的不是物資而是美軍


完全崩解的政府、混亂的國際機場及完全失控社會秩序使美國有了全面接管的機會。






此次地震是二百年來最大的地震,亦也是海地獨立建國走出殖民的大災難。海地現在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履履天災使當地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海地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國家政權由美國扶殖,地方治案還需由海地穩定特派團(United Nations Stabilization Mission in Haiti)即長設的維和部隊所維持。在西方文明五百年的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而且擁有許“多世界之最”,因此,海地如今受盡苦難及其悲慘命運與它的“殖民史”十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文獻記載海地近代史可以稱為印第安人滅亡階段。一四九二年哥倫布首次踏足伊斯帕尼奥拉島(即現今分屬海地及多明尼加共和國國土所在之島),並以西班牙的國名命名其為西班牙島。一四九三年,哥倫布在該島建立了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它是最早“被發現”的島嶼,以當時歐洲人為地球中心論點為文明基本的認知上,成為美洲土地最被歐洲文明侵略亦或是殖民統治的地方。哥倫布第一次到達美洲,便在海地建立了西方人的第一個殖民地,也開啟了註定淪為今日悲慘處境的開始。





"海地"在印第安語中是"多山"的意思,原先是整個島嶼的名字,歐洲人後來將這個島改名為"伊斯帕尼奧拉",當時島上約有一百萬多萬原住民主要為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許西沃内人。不到十年時間,這個島全部被征服,進而成為殖民地,西班牙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统治就此開始。哥倫布來到這裡五十年後,台諾人於一五四四年在島上絕跡,島上的印第安人也只剩下五百人。因此,海地也是"第一個"遭受西方殖民者種族完全滅絕的地方。此後不久,海地的印第安人徹底消失。當然,有一部分印第安人是逃離的,但依然沒有逃脫被屠殺的命運。歐洲文明所帶給海地是美洲新帝國主義的興起。由於台諾人絕跡及印第安人是逃離,島上因為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對於殖民為統治的西班牙來說,暫時失去了利用價值。之後出現的居民大多是從非洲運來的黑人奴隸,首先被運到了海地,成為美洲第一次出現"黑色人種"交易的市集。西班牙人棄守之後海底幾乎成為無人區後該島西部遂成為荒涼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為來自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海盗的盤踞加勒比海據點。直到十六世纪末,加勒比海海盗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葡萄牙的南美洲航線。在西班牙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一六四○年,法國將西班牙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一六六五年,法國政府聲稱西班牙島西部三分之一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Saint-Domingue)。一六九七年,根據大同盟戰爭的勒斯维克條約,聖多明被西班牙割讓给法國。加勒比海長時間裡成為歐洲海盜的根據地,其中有法國、荷蘭、英國等國的海盜。海盜出現的原因,是因為西班牙要壟斷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因此,海地近代百年歷史則為帝國殖民所產生衍生出的資本主義是自由的市場競爭(即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縮影,全球化的競爭在殖民主義興盛時期中殖民戰爭、資源壟斷就早已開始。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的西部,由於法國海盜和移民越來越多,西元一六六五年,法國宣布現為海地國土為法國的殖民地,西班牙為爭奪卻戰敗於法國,十幾年後,也接受法國殖民的事實。因此,伊斯帕尼奧拉島上從此便有了兩個國家,西部的叫海地,東部的叫多明尼加。





法國人統治海地時期,是海地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於西元一七八○年,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都產自海地。海地出產的上述農產品,比整個西印度群島加起來還要多。西元一七九一年,海地的蔗糖產量佔據世界首位。海地成為法國最為富庶的殖民地,海地也被稱為加勒比海中的資源富饒的"沃土",這片富饒的“沃地”能夠被歐強列覬覦的原因背後就是從非洲販售而來的充足勞動力-黑奴。法國統治海地的一百多年間,海地長期維持五十多萬名黑人奴隸,到十八世紀末,海地島每年進口的黑奴占美洲奴隸輸入總量的三分之一。輸入奴隸的原因很簡單,島上原先的台諾人都滅絕了,歐洲人沒有足夠廉價的勞動力,只好用黑人奴隸。奴隸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十八至十九個小時,海地島上法國種植園裡的黑奴,勞動壽命平均只有七年,也就是說,若黑人十八歲被抓到海地,一般活不過二十五歲。一七九一年,聖多明的黑人爆發起義,最终於一八○二年成立海地共和國。一七九七年,西班牙把西班牙島東部的三分之二也轉讓給法國。一八○九年東部重歸西班牙统治,一八二一年獨立,一八二二年被海地占領,一八四四年再度獨立,成立多明尼加共和國。一八六一年,多明尼加重新隸屬於西班牙王國,直至一八六五年才完全獨立。當時多明尼加曾試圖併入美國,但未果。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五年,美國先後出兵佔領了多明尼加和海地,分别於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三四年撤軍。海地爭取獨立後,也是戰亂、野蠻和血腥的黑暗時期。自從黑奴被引入海地,在白人奴隸主殘酷的壓榨下,海地的黑奴經常發生大規模逃亡或武裝起義,這種狀況在美洲其他地區也出現。西元一七七五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的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美國。美國的獨立給美洲所有殖民地開了第一槍:殖民地是可以擺脫宗主國獨立的。西元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在這種外部形勢下,西元一七九一年,海地二十萬黑奴爆發了大規模起義,經過十幾年的鎮壓、屠殺和各殖民國家的角力,西元一八○四年一月一日,海地宣布獨立。這是海地一個非常光榮的“世界第一”。雖然美國獨立在海地之前,但是,美國是白人反抗白人的獨立,海地是黑人反抗白人的獨立,它是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它也成為此後其他美洲奴隸制國家爭取自由、爭取獨立的榜樣。





海地獨立戰爭延續了十幾年,此後,西方國家始終想把海地納入自己的囊中,但是,海地的黑人堅決不願再做奴隸,他們在自己的《憲法》中又是"世界第一"地廢除了奴隸制(較林肯廢除黑奴制度早的多)。一八八八年,巴西宣布廢除奴隸制,成為最後一個宣布廢除奴隸制的美洲國家。從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當作奴隸開始,從一五○二年第一批黑奴到達海地開始,美洲奴隸制存在了四百多年。如果從葡萄牙十五世紀販運黑奴算起,歐洲發起的近代奴隸制存在了將近五百年之久。雖然至今在非洲少數地區,還有殘存的奴隸制,但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奴隸制的規模達到近代歐洲人的程度。歐洲主導的近現代奴隸制,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與奴隸制密切相伴的種族主義,二戰時還導致希特勒對的種族優越使猶太人遭受到種族滅絕。奴隸制幾乎伴隨了歐洲近現代史的絕大部分時期,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會出現工業革命嗎?雖然工業革命最終成為廢除奴隸制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歐、美所謂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崇高理想),但是,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如何獲得工業革命所必需的資本積累?人們不禁還要問: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會有今天的富裕嗎?





當年在法國人殖民統治下,富庶的海地號稱"加勒比海的沃土",海地作為獨立後的黑人國家,按理說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因富饒的土地而富裕,黑人自己創造的財富,歸自己享用。但事實上,自從海地獨立後,海地就成為落後貧窮的國家至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當西方殖民者發現無法控制渴望自由的海地黑人,他們便拋棄了海地,並對海地實行經濟封鎖。蔗糖、咖啡等歐洲需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地方,任由海地黑人在那塊土地上自生自滅。這種情況頗為類似當今美國針對古巴的長期封鎖的方式。西方殖民者不能給其他奴隸樹立一個榜樣,黑人住民獨立就能過好日子。相反,他們要用海為例子告訴所有的黑人奴隸,獨立之後,日子更加難過。甚至,法國作為海地原先的宗主國,眼看無法將海地重新變成殖民地,便以武力作後盾,向獨立後的海地提出了三千萬美元的賠償要求。這是西方殖民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





如今,一個殖民地國家獨立後,宣布將原先殖民國(宗主國)的財產"收歸國有",沒入獨立後的海地。只有海地,這個最早獨立的黑人國家,還要向殖民國(宗主國)付出"賠償",或者說是為自己的自由"贖身"。雖然經討價還價後,海地最終答應賠償一千二百萬美元,三十年付完,外加利息,但在當時,一千二百萬美元是一筆巨款。比較一下,法國將路易斯安那州二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賣給美國,一共是一千五百萬美元。還有一八五三年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也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國奪走,才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最後在一八六七年四月九日,美俄雙方同意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相當於2003年$九千萬美元)成交。這筆土地交易成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海地只有二點七萬平方公里,法國把土地賣給美國、俄國賣阿拉斯加給美國與賣給海地相比,賣給後者的平均價格,比法國將路易斯安那州出售價格高達七十七倍。換句話說,如果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海地黑人為自己"贖身"的價錢,可以買下大半個路易斯安那,可以買下二個Florida State (佛州),二個阿拉斯加州,半個California State (加州)。海地的憲法參照美國《憲法》,制度參照美國製度,但是,西方的製度並沒有給海地帶來富裕和發展,反而因為西方的長期封鎖,海地經濟落後,根本無法發展教育,普遍教育文化水準低下,民主制度長期與西方宗教相伴,獨裁者接連不斷地出現。包括海地在內,所有美洲殖民地獨立後,除了美國這一個白人國家,其他非白人的前殖民地國家,都陷入了長期的貧困。阿根廷、巴西稍好一點,也是因為白人當權。因此,即便制度、憲法與白人一樣,只要不是白人的天下,受窮依然是必然的。美洲殖民地的歷史遭遇,從海地開始,已經一再證實美國老羅斯福以來金元外交(巨棒外交)並推動美國的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這個事實。西元一九一五年,歐洲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趁機佔領了海地,西元一九三四年撤兵。從此,海地成為美國的附屬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為美國提供橡膠等戰略物質。珍珠港事件後,海地跟隨美國向邪惡軸心日本、德國、義大利宣戰。海地這個小國家,成為美國二戰勝利的功臣之一。


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


美國國務卿西拉蕊•海地現任總統勒內 普雷瓦爾(René Garcia Préval)

二戰後海地政權大都由美國扶植”民主憲政”的代理人實行統治,親美的上層能夠得到好處,海地社會底層老百姓依然在貧窮之中。美國雖趕不上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各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義大利等)的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時代的殖民主義,但在二次大戰前後所採用與原先的殖民者不太一樣”殖民”行為方式,利用“自由、民主”為口號,採取政治、軍事和經濟手段,最終確保美國的利益。老羅斯福金元外交(巨棒外交)的外交策略,前後在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和巴拿馬運河區,動用軍隊的醫療部門,於當地建立了公共衛生系統,並使軍隊在當地建設基礎設施。羅斯福急劇擴張了美國海軍的規模。1902年委內瑞拉政府出現財政問題,拒絕支付外債,歐洲國家出動海軍封鎖其海港,委內瑞拉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奉行一八二三年提出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孤立主義,警告歐洲列國不得干涉西半球事務,羅斯福命令美國海軍前往委內瑞拉海域巡邏。老羅斯福在一九○四年變本加利提出”羅斯福政策”,為了避免第三國在拉丁美洲採取行動,美國必須自行維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現行為不軌的國家,美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一九○五年於中國東北爆發的日俄戰爭開始,日本陸海軍以小搏大。雖然老羅斯福對俄羅斯帝國(沙皇俄國)在遠東的野心感到不安,但也不願意讓日本在遠東獨大。羅斯福召集兩國代表在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 state)普茲茅斯港進行和談。最終使兩國簽署了《普茲茅斯條約》。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國擴大投資,在這些地區排擠和取代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事實上,金元並沒有完全取代槍彈,而只是槍彈的補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時使用。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美國資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區各國而產生美國扶殖的拉丁美洲香蕉共合國的親美政權。金元外交實際上是一種資本滲透,通過對外投資來奪取更多的海外市場和殖民特權。







在海地統治二十九年的杜瓦利埃( Duvalier )父子時期,杜瓦利埃家族將國有資源成為獨裁者的“家族企業”,高度集中的國家權力,也成為獨裁者的私人權力。當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被海地國內反對,被推翻下台,逃離海地的時候,乘坐的是美國軍用飛機,帶走了一億美元現金。此後,親美的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被軍事政變推翻,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後,並沒有觸及杜瓦利埃時期留下的體制根本,因此,阿里斯蒂德很快被軍事政變推翻,不得不流亡海外。經過一九九六年的過渡,二千年,親美的阿里斯蒂德再次被選為海地總統。期間西元一九九四年,美國又派二萬美軍陪同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回國,重新擔任總統,到西元二○○四年,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再次被推翻。親美勢力在海地不得人心,聯合國向海地派出多國維和部隊,即海地穩定特派團(United Nations Stabilization Mission in Haiti)。中國的維和部隊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了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海地。海地半個世紀以來的政治局勢,證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凡是給海地人民帶來好處的政治人物,大多都是美國不喜歡的;凡是美國支持的領導人,都被海地人民反對。這種現像不光存在於海地,在很多原殖民地國家都存在。





































2006年,海地又選出了新總統勒內•普雷瓦爾(René Garcia Préval)至今,歷經2008年先後遭遇全球糧食價格危機所引發的暴動事件和三個颶風古斯塔夫、漢娜的、艾克颶風的侵襲,再加上2010年海地發生的特大地震,給海地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古鑑今,同樣看到這個地方五百年來如災難般的殖名歷史,以及這個國家獨立後二百年來政局動蕩,近有九十位統治者相繼上臺,獨裁者不斷被推翻。






















曾經是加勒比海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美洲土地,這個創下無數先列的國家,如今依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海地是五百年近代史的重要標記,了解海地歷史就會對西方文明善於剝削、壟斷資源的本質上有基本的了解。如同阿凡達的潘朵拉星球,但美國則不可能成為文明人的男主角在意外領略到原始生活的奇妙與和諧之後,遂選擇站在原始人的一邊對抗文明人。雖然美國也是脫離英國殖民而獨立建國,但都背叛自己的出身,卻因為背叛而獲得拯救,但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海地卻不然。

災民變暴民






































































海地居民逃離首府太子港

















美國接收並管制機場讓美國公民優先撤僑






未來的海地能夠改變?能否走出舊有殖民歷史的陰霾?能夠走向自主富裕和繁榮?







































為這個災難共合國祈福吧!










天祐海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