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完美的遠景、觸動人心的講稿、預見的"改變"…

Yes, We Can ?

超人氣能夠支撐多久的熱情?
一年前歐巴馬以希望之星的姿態擔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及世界上許多人的超級偶像、政治界的巨星。







對於2008年以後取得政權的民主國家領袖而言,這是個最好的年代,也是個最壞的年代。以美國為例,由於金融風暴狂掃,社會對前任元首小布希極度不滿,因而催生出建國以來首位非洲裔總統歐巴馬。然而人民託付給這些新領袖的挑戰,其艱難就算不是空前絕後,卻也絕非等閒。偏偏民主社會,民意既無耐性又善變,施政若不能立竿見影,執政者馬上面臨選票轉向的後果。且自從共和黨眾議員布朗一月十九日贏得麻州參議員補選後,美國媒體幾乎每天都在為歐巴馬把脈,一者評論他將一蹶不振,有人則說他口號治國歷鍊不足,這一年走來走跌的不止是民調。 但其實沒那麼嚴重,歐巴馬就職周年時民調支持率仍有57%,與雷根第一年一樣。歐巴馬的偶像甘迺迪在第一年(一九六一)的遭遇更慘,首先碰到古巴豬灣事件,中情局策畫一千多名古巴反共義士登陸豬灣,遭到慘敗,迫使甘迺迪灰頭土臉地認錯。過了幾個月又在美蘇維也納高峰會議上被赫魯雪夫嚇得臉色蒼白,後來看到《紐約時報》記者傑姆斯.雷斯頓時還發抖。這就是許多菜鳥總統當「新鮮人」的滋味。因此,不管是上台才四個月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抑或甫屆滿周年的歐巴馬,如今都竭盡心思,力挽民意狂瀾於既倒。





相對日本首相鳩山仍深陷兩個「失落十年」 的死胡同裡,歐巴馬則企圖從八十年前的「大蕭條」對策中取材,以1933年羅斯福總統簽署實施的格拉斯-史蒂格爾法(The Glass-Steagall Act,正式名稱為The Banking Act of 1933)為本,提出所謂伏克爾法則(Volcker Rule),設法限縮商業銀行業務,以免納稅人一再淪為"大到不能倒"銀行的人質。歐巴馬此舉能否有效拉升支持度,猶未可知,但對華爾街的震撼效果,立即可見,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主要股市元月效應幾已化為烏有。反觀歐巴馬是美國近代政治景觀上罕見的冷靜沈隱的個性(cool guy),他的冷靜、鎮定、自律和不慌不亂,在競選時很吸引人,無數"馬迷"為他傾倒,而他一流的表達能力更是他成為第一個黑人總統的主因之一。然而,在選舉激情過後,他的酷和不帶情緒的若即若離態度(detached;這個字眼目前媒體最喜歡用來形容歐巴馬的領導風格),對數千萬生活困難,找不到工作和繳不出學費與醫藥保險費的人來說,似乎有點冷漠、不了解民間情況,不關心民生疾苦。認識歐巴馬的人說他不是一個熱心、親切的人,過於保護自己,只相信少數幾個親信,從政時間過短無法廣結人脈,缺少完整幕僚行政團隊。




民主黨鳩山同樣也以改革口號"政權交代"(政黨輪替)打動日本選民終結自民黨近五十年政權統治




伏爾克法則-限縮大型銀行資產規模、禁止限制商業銀行進行自營商交易、挪用存戶存款從事高風險的證券或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

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失業人口高達一千五百多萬,失業率逾10%,歐巴馬政府砸下數千億元資金紓困大銀行,業者卻肆無忌憚發放高額紅利,讓民怨沸騰到了極點。歐巴馬日前宣布了一項193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改革法案,將限制大銀行經營規模與業務範疇,誓言不再讓納稅人淪為大銀行的人質。這項改革為金融業投下了震撼彈,也使得華爾街金融股連日大跌。這是歐巴馬在短短一周內第三次對華爾街的大銀行開刀,他首先在十四日宣布對全美前五十大銀行開徵「金融危機責任費」,計畫在未來十年內徵收九百億美元,把納稅人紓困的每一毛錢要回來;其次,指示成立一個獨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專責保護金融消費者。廿一日則祭出”伏爾克法則”,這項由前聯準會主席伏爾克所主導的金融改革,將限制吸收存款的商業銀行進行自營商交易,也不得擁有或投資對沖基金、私募基金。此外,擬將單一銀行保險存款占全美比例不得超過10%的規定,擴大到非保險存款,此舉將對金融業的併購活動造成衝擊。雖然失業率沒有進一步升高,但是長期失業人數卻快速增加,失業週數急速拉長。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統計而言,美國失業勞工的平均失業週數,已由金融海嘯前的17週升至29.1週,台灣更升至30.5週。換言之,不論台、美的失業者,失業期間皆已逾半年以上。對於一個中產家庭而言,失業一兩個月或許可以撐過去,但是如今失業已逾半年,家庭經濟如何不捉襟見肘?如何不徬徨失落?如何不心生怨懟?再看另一項數據可以發現,這一波金融海嘯雖也影響富人,但受衝擊最大的仍是那些為數最多的基層勞工。以美國而言,平均失業率在去年12月為10.0%,但是黑人的失業率卻已升至16.2%,比起海嘯前高出一倍之多。而台灣去年底的平均失業率雖降至5.74%,但是基層勞工的失業率卻高達7.03%,營造業的勞工失業率更高達8.84%,因關廠而被迫失業者仍高達32萬人。如此失業情勢能說好轉嗎?面對嚴峻的失業,歐巴馬日前向國會提出新年度3.83兆美元預算案時,表示將以1,000億美元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我國的相關部會也提出就業方案,估計能創造逾十萬就業機會,惟這些方案大多是創造臨時性的就業機會,其或可暫解當前燃眉之急,降低「循環性失業」,但卻無法肆應產業結構變化紓解「結構性失業」。當未來工資補貼措施退場,失業大軍豈不又要重返勞動市場?





2010年歐巴馬國情諮文



美國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經濟陷入大蕭條,當時銀行兼營證券業務被視為禍首,國會在1933年通過葛拉斯-史帝格法案,嚴格限制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這項法案直到1999年才廢止。這次歐巴馬推出「伏爾克法則」,被認為是新版的葛拉斯-史帝格法案,將使金融業的經營模式產生極大變化。一般認為,歐巴馬由於民意支持度跌落谷底,再加上民主黨在麻州選舉失利,迫使他對華爾街肥貓祭出鐵腕,以挽救低迷的聲望。「伏爾克法則」宣布後,普遍獲得國際間的肯定,英格蘭銀行總裁、瑞士央行總裁、法國財長都表示支持。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主席德拉吉表示,歐巴馬的金融改革,增強國際間推動金改的動力。本周將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下月初七大工業國財長會議、五月的二十國集團會議,都將以加強金融監理為重點。不過,對於歐巴馬的金改法案,華爾街業者非常不以為然。去年刻意避開世界經濟論壇的銀行家們,許多人今年決定親自出馬並將利用這個論壇對各國決策官員與媒體們提出他們的訴求。華爾街分析師質疑,歐巴馬的金改無助於防範新的金融危機,也無法改變銀行「大到不能倒」的現況,假設某大型金融集團出售旗下私募基金與對沖基金,將來若發生金融危機,政府真的見死不救?分析師質疑,金融海嘯的根源是華爾街發明了一系列有毒證券,然後銷售給投資人,這個過程缺乏明確的監理,而伏爾克法則完全未觸及這個棘手問題。不過,並非所有金融業者都反對這項方案,例如,前花旗集團董事長瑞德(John Reed)就表示支持。





歐巴馬的金融改革,未來必須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法案必須獲得國會通過,民主黨輸掉麻州關鍵性一役,未來能否在參議院取得支持,仍是一大問號。其次,在全球化時代,歐巴馬的金改要達到效果,必須取得各國政府的支持。各界對於這次參與世界經濟論壇的領袖們是否能就國際金融監理,達成一致的共識,也不敢太樂觀。從國際趨勢來看,在失業率高漲之際,各國政府花大錢紓困大銀行而這些大銀行不顧社會觀感大發紅利的做法,已令納稅人怒不可遏。雄心勃勃的歐巴馬則趁勢推動金改,明確向納稅人喊話,宣示改革決心,希望挽回民心。反觀台灣,金融海嘯雖未直接對金融業造成太大的衝擊,不過,無論哪一黨執政,均堅定擁護大銀行與財團的利益,也從來不敢讓銀行倒,納稅人一直是銀行永遠的人質,這個現象如果無法扭轉,金融市場劣幣逐良幣惡性循環,成為台灣金融業進步的最大阻力。執政滿周年的歐巴馬在聲望下挫之際,有魄力推動新一波金融改革,以力挽狂瀾;執政即將滿二周年的馬總統,民意也跌落谷底,是否也有魄力從保障納稅人權益的立場出發,推動新一波金改?





一些政論家勸他今後"多用心、少用腦"治國,意思是說多多關心人民的疾苦;多用惻隱之心和同情心解決中產階級的生計,少講大話、少鑽牛角尖;寧可熱心勝過理智;多露一點感情,少來一點分析。歐巴馬就像他的許多前輩一樣,第一年都在摸索怎麼當總統,熟悉環境,等於是在職訓練。此次麻州補選共合黨的布朗驚醒了在睡夢中的白宮和民主黨,讓他們知道他們執政第一年,人民越來越不滿意,民怨四起。早在去年十一月初共和黨從民主黨手中奪獲新澤西和維吉尼亞兩個州的州長寶座時,白宮就應知道政局已經拉警報了,但仍不太在意,也絲毫沒有警覺到代表民主黨角逐參議員的麻州檢察長瑪莎.柯克利的選情正在發生大變化,從遙遙領先三十個百分點在兩個星期內逆轉為落後五個百分點。自由派大本營的麻州即將出大事了,自由派大將愛德華.甘迺迪霸占四十六年,加上其兄約翰把持八年的參議員席位,就要被共和黨搶走了。歐巴馬出馬營救時,已告回天乏術,救不起來了。柯克利本身不行,誠然是最重要的敗因,但麻州選民不滿時局亦為民主黨滑鐵盧的主因。





再加上身為既得利益者,華爾街對歐巴馬金融"新政"大幅剝奪其經營權益當然怒不可遏。因為格拉斯-史蒂格爾法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不得跨足彼此間業務,向來被視為干擾自由市場運作的"惡法",各界花了二十五年十二次提案,直到1999年底才正式廢除該法。從此原本分家的美國銀行、保險、證券,得以透過一再合併而擴張成全能型金融機構,再搭著全球化順風車,在國際市場呼風喚雨。只是沒想到才不過十年,這種"大就是美"的金融時尚就玩出了狀況。首先是1998年合併的花旗與旅行者集團,到了2005年就必須面對"風險與投資報酬無法齊一"的現實,讓銀行證券與保險徹底分家。接下來,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隔年九月老牌的雷曼兄弟破產,財金當局為防止再有"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倒閉掀波,只好拿納稅人的錢推出"問題資產紓困計畫"(TARP),讓美國國際集團(AIG)這類金融巨獸得以茍延殘喘。 納稅人出錢傷神,不禁要問:何以金融業規模會大到不能倒?" 金融業本身當然也不是無所感,但他們仍希望掌握主控權,一如花旗是自己決定要與旅行者分手,而不是受制於任何現代版的格拉斯-史蒂格爾法。況且,從已還清TARP債務的金融業角度觀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本身也從諸多救市手段中獲取空前的五百二十一億美元獲利,並回繳財政部四百六十一億美元高額盈餘,可謂互蒙其利,更不應過河拆橋。









一般對於民眾不滿的解釋是,多數民眾不支持歐巴馬大力推動的健保改革。NBC在一月的民調顯示只有百分三十八的民眾認同他的健保改革,而有百分之五十五反對。尤其是許多原來支持他的獨立選民都不支持他的健保計畫,並影響對他的支持度。民眾不支持健保的主因是對健保方案本身的不滿。部分中產階級和勞工擔心負擔變重,並且認為獲益的大多是保險公司;左翼認為方案不夠進步,右翼則認為這是走向大政府──諷刺的是,歐巴馬上台時強調的是跨越黨派,但他卻一直被共和黨右派抹黑為社會主義者,或是太過於自由派。其二,是當前人們更關心的是經濟和失業問題。在這一點上,左、右派都認為歐巴馬在經濟和失業問題上表現不佳,只是右派是根本反對歐巴馬的健保計畫,左派或偏左的自由派則認為健保改革要推動,但也必須創造就業。經濟學者保羅克魯曼或《時代雜誌》都認為,歐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有助於讓失業問題止血,但他並沒有推出更積極的對抗失業、創造就業政策。



美國知名歷史學者峰那(Eric Foner)的批評更嚴厲,他認為社會平等從來不是歐巴馬的核心關懷。許多人曾經把歐巴馬視為小羅斯福,期待他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危機中推出新的「新政」計畫。但他認為歐巴馬並沒有強烈欲望要主張新政式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經濟不平等、失業問題、不受限制的企業力量等。而的確,歐巴馬從競選時就是採取中間路線,而不是民主黨左翼。他上任後的救市方案也讓許多人認為只是圖利華爾街的大銀行。但歐巴馬確實期待他是一個定義一個時代的總統,他也提出了美國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改革,即使這個改革是短期內不受民眾支持的:健保制度的改革。但問題是,他本人並沒有清楚的價值與哲學,他的身邊又太多舊體制的人,以至於他左右為難:左派覺得他不夠進步,右派則覺得他太左。這個對他形象的矛盾最具體就體現在他的健保政策上:左右都有不滿意的人。





從雷根主義的革命以來,美國人依然相信「政府是問題所在」,不信任政府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上一個民主黨總統柯林頓也是在任期中才認識到這個現象,因此強調「大政府時代已經結束」。這是歐巴馬的客觀環境的困難。但是人民對全民健保的觀念並非是不能改變的。麻州選民雖然選出反對歐巴馬健保的共和黨參議員,但麻州卻是美國最早實行全民健保的州,選民也依然支持該州的健保政策。 然而在歐巴馬的政治戰略上,他沒能清楚說服選民對於健保改革的好處,也沒有在另一個戰場─就業─讓人民滿意,因此沒有政治資本去推動艱難的健保改革,他甚至疏離了他在選舉時建構起的草根運動。相對的,共和黨卻不斷在理念層次上發動攻擊,並且有強大的右翼民粹運動(化身為「茶葉黨」)作為動員基礎。因此,歐巴馬在這場政治戰爭中失敗了。一個有擔當的政治領袖應該用他的理念說服選民、改變時代。小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建構了新政的政治聯盟,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版圖和經濟思潮。歐巴馬有這個企圖卻未能達成。此刻,在麻州的慘敗之後,他也開始強調對銀行業的管制,強調對抗失業和照顧中產階級,似乎在第一回合的左支右絀之後,他重新找回民主黨的進步民粹主義路線。







從麻州變天再到健保金融改革的新政,可以看出全美國民心思變。麻州敗選之際,剛好是歐巴馬就任一周年,如同其政治警訊。於一月中旬的麻州參議員選舉,更成為對歐巴馬的直接重擊:在一個一向最民主黨的州(歐巴馬選舉時拿了近七成選票),一場因為一個最民主黨的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過世的補選,竟然讓一個共和黨新人當選。而這的確是因為麻州選民對歐巴馬的不滿。歐巴馬知道他必須改變作風和施政重點。在一向是個能言善道的優勢下,過去一年亦常發表公開談話(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他曝光太多,叫他少露臉);但奇怪的是,歐巴馬卻沒有耐心地、清楚地、有條有理地向人民解釋為什麼把健保改革列入當務之急、健保的內容與好處以及健改究竟與經濟復甦有什麼關係?歐巴馬亦犯了戰略上和戰術上的錯誤,把健改主導權交給參眾兩院的民主黨領導人,而自己卻躲在白宮處理他事,以致內容被稀釋、窮鄉僻野的議員拚命分好處,健改法案「為通過而通過」變成拼接縫製而成的百衲被。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美國人民不懂其條文與利弊,難怪包括麻州選民在內的美國人民對歐巴馬施政最不了解的是健改、最不滿意的是經濟改善不夠。當然,共和黨、茶黨、保險業及製藥業每天花百萬元遊說、造謠和歪曲,亦與健保的不受歡迎大有關係。但是,健保並不是歐巴馬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他的麻煩是失業率太高(百分之十),人民大眾都在抱怨聯邦政府只會搶救華爾街、搶救銀行和底特律汽車工業,卻沒有搶救他們的飯碗。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在內的一批人,一年來一再強調歐巴馬任命蓋特納當財長、桑默斯當首席經濟顧問,乃是一大錯誤。他們太偏向銀行家,太忽視中產階級和一般升斗小民;他們的經濟紓困計畫亦未刺激就業市場、創造就業機會。歐巴馬一上台面臨的是兩場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一場嚴重的金融風暴。誠屬不易。但從希望到失望,也反應出他的政治價值和政策方向的問題。













不過被民調直落相逼的歐巴馬,對於金融肥貓向來感冒,幾番交手,更深感這些高傲的華爾街菁英如蟪蛄不知春秋,夏蟲不可語冰般目光短視,繼日前宣布對五十家大型銀行與金融機構開徵「金融危機責任費」至少十年後,這次顯然認定造成金融業大到不能倒的"禍首",正是格拉斯-史蒂格爾法被廢止,因此才跳過比較理解市場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財長蓋特納,直接搬出鷹派老將伏克爾。當歐巴馬在這位身材高大的前Fed主席護法下,堅定地宣布所謂"伏克爾法則",等於啟動了金融業"小久必合,大久必分"的另一次循環。可以預見,這項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改革,必將引起漫長的立法激辯。自認是"代罪羔羊"的美國金融業者勢會全力運作,阻止任何現代版格拉斯-史蒂格爾法闖關成功。但即將在27日國會咨文中發表"Yes, I get it"新口號的歐巴馬,當務之急在傳達"民之所欲,非藏在我心";既然民意喊打、民氣可用,想必他對金融業也不太可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歐巴馬在剛上位這一年使他決定要變,他當初就是標榜「求變」而獲得選民首肯。結果一年下來,華府沒什麼變,人民當然失望。歐巴馬要和過去一年不一樣,他在近日向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將為中產階級紓緩經濟壓力,為他們減稅。過去一年他疏忽了美國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他要彌補過來。他也要開始走民粹主義的路子,他過去一直被視為精英分子,樣樣高人一等,政治仕途平步青雲。當準備拉下身段,求變求新,盡量為升斗小民謀福利,還有時間和空間讓他改進。他應該充分發揮他的領導才幹,當一個真正在操控的掌舵人。在面對過度發展資本市場的政策上,法則通常被過度操弄,以致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之後,任何類似格拉斯-史蒂格爾法的金改方案還算不算「惡法」?金融業非得數大才美?恐怕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無論如何,民主黨籍的歐巴馬選擇共和黨總統羅斯福走過的路,撥亂反正、大開大闔的勇氣可嘉。如果功成,他必然在歷史留名,一如羅斯福;如果不成,這便是民主政治的現實,也是有為者必須付出的代價。











一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