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定格在慘烈、悲慟的一刻
危機處理往往在數秒內決定成敗
倘若程序無錯,但營救過程存在那些重大的缺陷?


十二小時的對峙,在全球電視觀眾的耳聞目睹之下,無可挽回的演變成一場慘劇。


最後仍無法阻止綁匪最後大開殺戒,被挾持的十五名香港公民,八人當場死亡,三人重傷,四人輕傷。雖然綁匪晚後遭當場擊斃。但這個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嗎?馬尼拉警方在事件中警方""遵循了正確步驟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標準作業程序只完成最後強行攻堅動作的前置作業流程(例如警方派出談判專家與綁匪周旋,以摸清綁匪的訴求底線及蒐集車內被扣留者的訊息;向綁匪釋出和談的善意,給車子送上水、食物甚至汽油;滿足綁匪的一些要求,替綁匪向相關部門遞交復職申請等。然而,最後卻無法避免,造成最慘烈的後結,而在前佈下的"前置作業流程",和最後嚴重脫序、荒腔走板的攻堅動作之間發生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菲律賓警方救援毫無章法,結果令人難以接受!

其中執行、反應及處置間存在些許多致命問題?





首先-劫匪溝通不良,草率拒絕劫持者要求

談判欠策略的指揮官在談判時,當政風部門的官員與劫持門多薩通了電話,並承諾重新考慮他的案子。但遲遲到了晚間六點,門多薩接到了反腐部門拒絕他復職要求的信件同時也激怒了門多薩的情緒。此嚴重的違反戰術守則,在劫持人質事件中,直接拒絕劫持者的要求,激怒對方,屬於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而劫匪並非求死。他的第一目標並不是想傷害人質,而是將人質作為談判的籌碼。而這是處理恐怖事件時最需要加以重視從而決定處理方案的最重要環節。劫持人質後,劫匪需要與警方交流,談判。在這冗長的談判過程中,警方未能充分了解劫匪的意圖,洞察劫匪的心理狀態,在情況不明的狀況下無法作出及時反應,拿出應對措施。警方可以通過談判逐步找到方法和機會使人質獲釋。同時要部署狙擊手,尋找時機擊斃劫匪。這個環節最能體現當地,現場警方無談判專家的配置,菲律賓警方的處置方式嚴重不當。





其次-錯失絕佳狙殺時機,缺乏決心速戰速決

菲律賓警方的一舉一動在挾持巴士中電視直播,在門多薩與其胞弟當面協談後,隨即在封鎖線後將其胞弟逮捕,不但再次挑起門多薩的情緒,也大大降低了再次談判的可能性。而在些之前首次放出三名人質時、向警方人員要求飲水、食物及加油,門多薩多次毫無遮掩,大剌剌的出現在車門,在雙方對峙期間,劫匪多次探頭,探身到車窗,車門外。如果現場警方的狙擊手部署到位,指揮得當,完全可以在形勢失控,慘劇爆發前果斷處理,應及時擊斃劫匪。但現場警方卻遲遲沒有開火,開火後也動作遲疑,錯失解決事件的先機。劫匪本人不是多次曝露在警方的有效的狙擊範圍內?而菲律賓警方到底是怎麼部署,指揮狙擊手的?若已確定劫持者只為一人門多薩,上述其實都是狙擊手最佳"狙擊"時機,但菲警狙擊手全部錯過。多達五十六名警員參與營救,但只有二名狙擊手及一名偵查員,參與營救警員裝備及準備不足,人太多反礙手礙腳。





其三-現場指揮混亂,以拖待變

劫持人質事件從頭至尾發生在一輛遊覽車(大巴)上,車沒有開動,車內空間狹窄,劫匪是單人實施劫持,高度緊張,應不算複雜,對於環境的掌握甚至是相對單純。這並不像其他人質事件那樣有多名劫匪,多處藏有炸彈 如此複雜。此次事件中,目標單一,只要現場警方高層能當機立斷,完全可以在保證眾多人質安全的同時迅速結束事件,而一場超過十二個小時挾持對峙,是以傷亡慘重為代價收場!其手段其實都不用很複雜。然而,現場警方卻是幾次猶豫不決,現場一片混亂地動用武力!這是各國處理挾持人質恐怖事件到萬不得已時才採取的極端解救方式。即便採取突擊行動,一般也應在幾十秒內控制局勢,解決對方。但這次現場雙方竟在人質間發生長時間槍戰!這一切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其四-人員訓練不足,職能配置毫無章法

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就報告了五十六宗綁架案(未報案的黑數恐不止如止)。可見菲律賓警方並不缺少實戰的機會,但為什麼就沒有在實戰中學習,在學習中長進,發展出一套以保衛人質生命安全為最高目標的營救戰略戰術呢?挾持事件前完全無相關攻堅演練。馬尼拉更是被稱為"亞洲綁架之都"。是一個劫持,綁架,恐怖事件頻發的國家。其政府對反恐也相當重視,還曾多次與美國展開聯合反恐演習。美國也為菲律賓提供了很多先進的反恐裝備與訓練。但在這次解救行動中,不論從警方人員部署還是武器裝備運用來看,都未體現一支訓練有素的特警隊伍應有的表現,反而像是首次遇上人質事件,救援毫無章法,結果令人難以接受。如果菲律賓警方的應對預案,平時的培訓,快速反應的能力特別是打擊能力能再加強,就不會犧牲這麼多個人質。





其五-無法掌握事件發展主控權

在第一聲槍聲響起後,十分鐘內沒有任何實際營救行動。如果恐怖分子殺害人質,進攻就立即開始,而放任劫持者再次殺害其他人質的可能性,同時也完全放棄和劫持者的對話的可能性。若現場指揮官誤信遊覽車司機所說全部人質已被殺而決定動手,那也應該採取圍剿策略。如果不相信人質已全部被殺,那就應該仍以保護、營救人質為第一要務!為何大舉動武,形成槍戰,而且歷時甚久?這不是置人質的安危於不顧嗎?況且,現場警方是完全有能力鎖定劫匪位置而實施定點清除!





其六-展開營救突擊,行動如同一盤散沙

處理人質事件時,應以"四快一慢" 為原則,即是到達指定位置快、滿足及安撫劫持者情緒快、排除及控制現場衝突快、保護及營救人質快,而發起攻堅則要慢。然而,這次事件中,菲律賓警方卻恰恰相反,先緩後急。對於陷入困境的劫持者,應該採用多路攻擊的方法,擾亂劫持者的判斷,迅速突入預定地點。而攻堅警方SWAT反恐組最多只分為了二路"砸窗"行動展開營救,明顯違反戰術原則。





其七-裝備不足,本能上陣

SWAT全稱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特殊武器和戰術),菲律賓SWAT反恐組的特殊武器大部分成員手持短槍,開路攻堅則以一把大鐵鎚。而特殊戰術是從車窗破口向車內扔螢光棒,準備用作突襲後的車內照明。若預見突擊、攻堅會延至夜間需要在晚間採取行動,且當晚大雨磅沱能見度自然降低,卻沒有準備夜戰器材,也不見槍械或攻堅人員使用夜視鏡等特殊器材。如同在慢鏡頭一般的"戰術"拉鋸之中,車上人質的命運就決定於劫持者的手中。





其八-強攻不成,調度方寸大亂

最後特驚強攻不下,劫持者的情緒也已到最終攤牌的臨界點。SWAT反恐組從"砸窗"行動展開營救開始,對於陷入困境的劫持者,應該採用多路攻擊的方法,擾亂劫持者的判斷,迅速突入預定攻堅地點,而非單一的數次未到位的攻擊。而選則試圖以從車窗破口向車內扔螢光棒,向車內扔擲螢光棒是為了照亮車內還是為了分散劫匪的注意力?其實能達到效果均不顯著。而砸破車窗都針對貼有劫匪訴求紙條的地方,不以最易擊破的車窗四角,最後因車身過高及車窗均為強化玻璃難以突破而後作罷。其實應採用鋒利的消防斧或車窗擊破器,當然最快速的方式還是以微量化學爆破。





其九-未事先進行相應的試驗,臨場即興演出

最後從兩側無法突襲入侵則撤回車後也同樣無攻而反,隨後又選則車頭的自動門,先是擊破玻璃,用以擊破的榔頭還一度掉進車內,最後以繩索繫於在警方攻堅車後,想將門拉開,還在拖拉的過程中繩子被拉斷,因不黯自動門機械構造(一般只要將門下的氣壓閥剪斷後,門就自動會打開),仍然無法突破,在每一個在營救中採取的動作都應該事先進行相應的試驗,而非臨場即興演出。此時已耗時數分鐘,在毫無章法的敲擊玻璃期間不斷有槍聲傳出。此種方式已不能稱為攻堅行動,而是不顧人質安全與劫匪近距離搏火,以火力優勢決勝負。





最後-劫匪遭擊斃警仍開槍,人質傷亡慘烈犧牲

因意外打開旅遊巴士車後的安全門,卻因為安全門距離地面過高,一時找不到方法迅速攀入車內方式。突破進入車內前未投擲失能武器 (即非致命武器: 震憾彈、煙霧彈、催淚彈) ,能使第一名特警在以警方攻堅車為跳板攀入安全門後,大大減少劫持者攻擊及反抗能力,不至於被迫退出車外,再次遭到伏擊。當投擲失能武器能使劫持者暫時失去行動能力,以保護攻堅突襲隊員安全的掩護並順利達成營救人質行動任務。














在菲律賓,治安何以如此惡劣?警察何以如此業餘?幾乎就在香港旅行團被劫持的同時,在馬尼拉市的另一端,一名旅居馬尼拉的韓國人和七名親友也被劫持。這名韓國人最終被綁匪殺害。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被稱為"亞洲綁架之都"。 2009年,菲律賓記錄在案的綁架高達一百三十八起,再創1995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而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是 五十六宗綁架案。今年五月,菲律賓多家外國商會甚至發表公開信,要求菲律賓政府不要公佈納稅最多的外國企業名單,因為這會刺激針對外國公司僱員的綁架案進一步增加,而這是在菲外企最主要的風險之一。此次劫持人質事件,只是菲律賓長期以來治安混亂、政府治理失敗的一個表現而已。就連一名授勳的、為警方服務數十年的傑出警官都能成為綁匪,簡直是警匪一家,國家體制腐敗已到了令人難以想像。體制的潰敗,而警察體系的腐敗與無能並不僅僅是這個國家存在的問題。











"警"是怎麼變成"匪"的羅蘭多•門多薩一度被推薦為社區警長人選,而他最終作為劫匪與他的前警察同事們對峙了十幾個小時。五十五歲的門多薩,1981年畢業於菲律賓犯罪學院,這是菲律賓警察系統惟一的人員培訓機構。加入警界五年時,他就被選為"菲律賓十大傑出青年警察"。此後,他共獲得國家頒發的十七枚榮譽勳章,一直升遷為馬尼拉警區的巡警隊長、高級督察。門多薩的家庭是典型的警察世家。他的弟弟格雷戈利奧也在警隊中服役,而他的一個兒子俾斯麥更是地方警署的副警長。實際上,直到門多薩作為劫匪被擊斃後,他的鄰居仍然告訴菲律賓當地媒體,"他是那種只要你有困難,就一定可以找他幫忙的人"。此前剛被解職後,門多薩身邊的很多人都還希望他能競選社區警長職務。而正是這位"模範警察"卻在2008年被控敲詐勒索一名普通市民。菲律賓申訴辦公(Obudsman Ofice)的卷宗資料顯示,2008年四月九日,廿十五歲的廚師克里斯蒂安•卡勞在停車時被門多薩率領的四人巡警小組攔下,指控他違章停車、無照駕駛、吸毒,並當場勒索3000比索(約為新台幣二千一百多元)。克里斯蒂安拒絕交錢,然後他被帶到巡警總部的停車場。"門多薩用安全帶綁住廚師,並迫使廚師吞下毒品。"克里斯蒂安的問訊筆錄中寫道,他最終交出了二萬比索贖金。兩個星期後,菲律賓申訴辦公室開始了對門多薩的調查,他立刻被要求離職。今年一月,門多薩被正式解職,並被取消了退休金。在劫持人質後,香港旅遊團的遊覽車上貼出紙條,門多薩稱上述案件"這是一個大錯誤"。不過,無論他是否被冤枉,在美國《紐約時報》駐馬尼拉特約記者、菲律賓人卡洛斯•塞爾德蘭看來,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進行敲詐勒索,確實幾乎是菲律賓警察最常見的犯罪形式。菲律賓的執法部門長期受腐敗所困擾,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執法部門所能獲得的國家預算非常少,大部分警察的工資僅比普通苦力的工資略高。或許有點匪夷所思,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08年公佈的一份備忘錄,60%的菲律賓警察生活在菲律賓政府所確定的貧困線以下。菲律賓的社會養老保險僅覆蓋20%的人口。而按照慣例,菲律賓的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退休安排是,在一間公司工作了三十年,資方就給付三十個月的工資作為退休金。所以,對於在警局工作了一輩子的門多薩而言,失去了退休金,也就失去了此後的一切生計。











政府體制失能,官員貪腐嚴重,就連槍都買不起的警隊,連此次在國際亮現的菲律賓警察無力對抗有組織犯罪和暴力集團,只能把精力集中於抓捕酒後駕車、濫用毒品等治安問題,加以敲詐勒索。而這些一般的治安罰則被告往往都可以用錢買通,交錢就無罪釋放。直到2008年,馬尼拉的小商業者們還在請願,要求政府制定新的罰款規定,其中一條是建立"罰款要開具收據"的制度。而這一改革依然未能實現。亞洲開發銀行的備忘錄指出,由於菲律賓警方往往把"抓捕歸案率"而非"破案率"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導致警察們更願意處理治安事件。而且因為缺乏經費,菲律賓的普通警察一般不具備刑事偵查的基本訓練,最先趕到犯罪現場的警察們往往不得不等待專業隊伍來處理,甚至等上兩個小時。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組建於1991年,是由當年的"菲律賓保安團"和"菲律賓國民綜合警察"重組而成。菲律賓保安團是美國殖民統治時期組建的保安部隊,在馬可仕(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獨裁統治時代,成為了當局的武裝爪牙,在菲律賓人記憶中的半夜逮捕、殘酷審訊等獨裁噩夢,都來自這支惡名昭著的"綿衣衛"。











在馬可仕政權被推翻後接任菲律賓總統羅慕斯(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Fidel Valdez Ramos)任期內,為了給菲律賓保安團恢復名譽,羅慕斯下令重組菲律賓的警察體制。但保安團依然是新組建的菲律賓國家警察的基幹。而且這一重組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導致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的管理一片混亂,國家警察同時向內務部和警務委員會報告,而地方分部的警長則由地方行政長官推薦,但警察局長的升遷又由國家警察部隊內部決定。正是這一體系,導致了菲律賓警察在應對各種犯罪事件的威脅時行動遲緩,指揮混亂。此前,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諾諾•艾奎諾;Noynoy Aquino)、馬尼拉警察局長聖地亞哥先後承認,警方特種部隊的設備及訓練均不足,導致營救缺陷。 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官方網站公佈,這個擁有一億人口的國家,2008年的警察預算不到七十億元人民幣。相較此次受害的香港警方去年的預算總額為一百二十億港幣。即使菲律賓警隊這可憐的一點預算,超過九成用於支付十二萬名警察的工資。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隊發言人尼卡諾爾•巴托諾梅去年曾說,由於沒有足夠經費,逾半數菲律賓警察必須在沒有配備槍支的情況下面對各種罪犯。 2003年至2008年,菲律賓警員總共配備了不到三萬支手槍。而菲警方估計,目前流散在菲民間的未登記槍支已多達一百萬多支,而且多數為法律明令禁止的高火力武器。















如今"民主櫥窗"淪為失敗國家"管理紊亂"、"家族化嚴重"、"內部互相包庇",亞洲開發銀行的備忘錄用了這樣三個詞描述菲律賓警察部隊。而事實上,警隊的現狀只是菲律賓整個權力體系的縮影。有分析人士指出,門多薩之所以做出"通過綁架要求官復原職"這麼毫無邏輯的決定,與菲律賓軍警和政界之間的奇特聯繫有關。由於各政治家族都要依仗軍警的力量,菲律賓一直以來就有的傳統是:譁變、政變失敗的軍警,通過劫持人質要挾政府,最終實現官復原職。國民警察部隊的前身菲律賓保安團的多名領袖就曾多次發動軍事政變,而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Fidel Valdez Ramos)更是利用軍隊,尤其是菲律賓保安團影響政治的行家。羅慕斯(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Fidel Valdez Ramos)在1991年以後擔任菲律賓總統,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簽署大赦令,赦免所有軍隊出身的叛亂分子。英國《泰晤士報》評論稱"菲律賓正成為東南亞的一個失敗國家"。在由美國"和平基金會"每年發布的失敗國家指數列表中,2009年菲律賓的失敗指數為85.8分,最失敗國家索馬里為114.7分。1946年獨立後實行美式民主的菲律賓,一度被視為"東方民主櫥窗",但馬可仕(費迪南德•馬仕;Ferdinand Marcos)的獨裁,令菲律賓民主制度不可逆轉地沈淪下去。













馬可仕上台後,為了斂財,總統府甚至誇開明文規定,每進口一箱魚罐頭必須給總統1500比索的"捐款"。此後,大小公司爭相讓馬可仕家族的人充當保護傘,以非法牟利。 1984年世界銀行的一份秘密報告指出,1978~1982年世界銀行給菲律賓貸款一百三十七億美元,其中三十一億美元則不知去向。 菲律賓政體病症爆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貪污腐敗氾濫、司法不公、貧富懸殊、國家負債達到極限、銀行業癱瘓、投資退縮。菲律賓的世襲政治家族們則在過去的上百年中和軍隊培養了良好的共生關係。並藉此培養出了二百多個"政治世家",現任總統艾奎諾三世、他的前任雅羅育、前任的前任羅慕斯,都來自菲律賓的"政治世家"。而再前任,是奎諾三世的母親艾奎諾(班尼格諾•艾奎諾;Benigno Simeon)夫人 (柯拉蓉•艾奎諾;Corazon C. Aquino)。 而在菲律賓世襲家族們只對名聲感興趣,而非執政能力,世家也成為在政治上發展的"鐵律"。這樣的政局下,維持治安的地方武裝力量,實際上無異於地方政治家族豢養"私人部隊",主要用於維護家族自身的利益,使得各地軍閥、藩政割據,土豪劣紳魚肉鄉民,社會貧富差距懸殊。至於公共治安缺乏基本預算,於是也並不令人意外了。門多薩在表達一個底層民眾對菲律賓社會的不滿。這背後的確影射了一些菲律賓政治現象:腐敗、政府低效率以及司法不公。此次劫持就突顯菲律賓國內社會對於暴力的迷戀,人民不相信司法會給他們帶來實惠,而是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件偶發的槍擊外國人的事件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但在國內生活的普通人每天所受到的傷害無人理會,在海外工作的菲律賓勞工又因為槍擊事件而被歧視。或許菲律賓國民也不知道何時能走出這個噩夢。



現任總統艾奎諾三世於事件發生後視查現場及國際記者會均帶著一抹鬼異的微笑



三年前同樣是巴士同樣是劫案為何結果大不相同?





三年前的一樁類似劫案-兒童和教師被劫持事件。2007年三月廿八日,距此次人質劫持事件發生地不遠,一名菲律賓男子劫持了卅名兒童和四名教師乘坐的巴士,劫持者在校車擋風玻璃上貼了一張告示,要求政府答應向貧困兒童提供免費教育並肅清教育官員腐敗。得知人質事件後,時任總統雅羅育(瑪麗亞•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雅羅育Maria Gloria Macapagal-Arroyo)隨即下令警方以勸說方式解決問題,確保不傷害人質。最終,一名國會議員和一名地方政府省長出面與劫持者談判,要求他釋放人質,並承諾保證他的人身安全。





對峙氣氛隨談判的進行而逐步緩和。在劫持事件發生 十小時後,警察上車收繳了劫持者攜帶的一枚手雷和一支步槍,將他帶到馬尼拉市警察總局。劫持校車事件和平解決。但並不是所有的人質劫持事件都會這樣和平解決。也就在發生國際注目的菲律賓挾持案的廿三日當日,一名韓國遊客在馬尼拉遭不明身份槍手襲擊,當場死亡,無獨有偶於馬尼拉一名韓國牧師自機場迎接剛抵達的七名韓國牧師後駕車返回寓所,途中被槍手擊斃,其七人被搶匪洗劫,其中兩人一度被劫持,當地治安狀況惡化地步可見一般。


近年來菲律賓發生重大劫持案

2000年五月
武裝組織"阿布薩耶夫"從大馬潛水勝地西巴丹島擄走十名遊客及十一名度假村職員後,把人質囚禁於菲律賓霍洛島,其後再有十多名外國人被挾持,菲國政府軍襲擊武裝分子巢穴,救出人質。
2001年六月廿日
中國工程師張忠強於菲律賓古達描島公路上被綁架,後來其弟張忠義與幾名同伴前往營救,卻同遭綁匪扣留。張忠強與一名同伴在警、匪博火中被殺,另一人逃脫。同年十月,張忠義獲釋回國。
2004年十月
馬尼拉一間華人學校的校工,疑因不滿被學校解僱,搶去學校守衛的霰彈槍和短槍後,闖入校園劫持最少十二名學童。校方牧師在大約一小時半後,成功勸服他棄械投降。
2005年五月廿六日
菲律賓南部三名持槍武裝人員路過警方檢查站時,將十六人劫為人質。雙方在隨後兩天之內兩次對峙。劫匪後棄車逃入山區,全部人質生還。
2005年六月廿十八日
華裔女商人凱莉蔡遭綁架,付出贖金後獲釋。十名匪徒今年被判無期徒刑。
2007年三月廿十八日
幼兒園園長杜卡劫持載有三十二名幼童及二教師的旅遊車,要求政府改善幼兒待遇,與警方對峙十小時後投降。
2008年十二月
中國福建的吳錫利在菲國蘇祿省遭"阿布薩耶夫"武裝分子綁架,至今年七月六日才獲救。
2009年二月廿十九日
兩名華人在阿奎諾國際機場遭綁架,被勒索二百五十萬披索贖金。
2009年十一月九日
兩名中國公民在菲律賓巴西蘭島南部的木材廠遭武裝分子挾持,至今年二月二日才獲救。
2009年十一月廿十三日
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馬京達瑙省政治屠殺案,至少六十四人被殺,包括三十二名記者。
2009年十二月十日
菲律賓軍方稱,持槍歹徒在菲律賓南部地區闖入一所小學,綁架七十五人。
2009年十二月十三日
一百多名激進分子襲擊南部棉蘭老地區巴西蘭監獄,劫走三十一名囚犯。
2010年八月廿十三日
就在香港旅行團發生菲律賓挾持案的同一天,馬尼拉一名韓國牧師自機場迎接剛抵達的七名韓國牧師後駕車返回寓所,途中被槍手擊斃,餘人被兇徒洗劫,其中兩人一度被劫持。



菲律賓地方選舉屠殺

菲律賓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瑪京達瑙省安帕圖安鎮



瑪京達瑙大屠殺於 2009年十一月廿十三日,在菲律賓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瑪京達瑙省安帕圖安鎮發生。案發時,遇害者正在為現任布盧安鎮副鎮長伊斯馬爾•曼古達達圖遞交參選瑪京達瑙省省長的表格。曼古達達圖的競選對手是現任省長老安帕圖安之子小安帕圖安。曼古達達圖的妻子,親屬,支持者,三名女律師,助選員,幾十位記者在這場屠殺中遇難。1992年開始統計殉職記者數目的保護記者委員會發表聲明,指這場屠殺為最多記者被殺害的一日,現時至少三十四名記者證實喪生。





選舉暴力曝露虛假民主,政府難辭其咎。2009年十一月廿十三日下午,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馬吉丹奧省(Maguindanao)的一座荒山上,軍警人員忙著為遍地血跡斑斑的屍體拍照並採集證物;在不遠的另一頭,一部怪手正翻開一片有新挖痕跡的小丘,底下埋著什麼呢?封鎖線外圍觀的民眾全部屏息以待。不久,泥土中赫然露出一條手臂,軍警人員連忙改以鋤頭、鏟子等工具繼續挖,接下來,一具具彈痕累累、殘缺不全的屍體曝露眼前,算一算,竟達三十多具!雖然早已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但是在場的受害人家屬見到如此慘絕人寰的景況,仍忍不住號啕痛哭。這是一宗震驚全球的屠殺事件,發生在菲律賓南部飽受戰亂蹂躪的民答那峨島,死者證實是布魯安鎮(Buluan)副鎮長滿古達達圖(Toto Mangudadatu)的妻子、兩名妹妹、其他女性家人、支持者以及隨行記者。接下來的兩天裡,軍警人員又在附近的亂葬崗,挖出一輛被壓得扭曲變形的新聞採訪車,車上還有幾名疑遭活埋的記者;隨後,另幾具已開始腫脹的屍體被陸續從坑中抬出,屠殺事件尋獲的屍體總計達到五十七具。選舉屠殺,記者成陪葬品。菲律賓今年五月將舉行全國大選,選出總統、副總統、參議員、眾議員以及地方首長,而滿古達達圖有意競選馬吉丹奧省的省長。事發前,滿古達達圖因接到政治對手可能對他不利的消息,於是派女性家人代他辦理省長參選登記,因為依照穆斯林慣例,家族鬥爭不會殃及女性。不料,辦理省長參選登記的競選團隊還是遭一支多達上百人的私人武裝部隊強押上山,不但滿古達達圖的親友全部被殺,連三十多名隨行採訪的記者也成為陪葬品,創下單日記者被殺人數最多的世界紀錄。由於發生的時機以及主要受害人的身分都很敏感,調查單位認定這是一宗選舉相關暴力事件,同樣打算角逐省長職位的拿督恩賽市(Datu Unsay)市長小安帕端(Andal Ampatuan Jr.)被認為涉重嫌,還有證人指稱他本人更親自上陣,在每具屍體上補上一槍,確認不留活口。屠殺事件規模之大、手段之狠毒,是在世上其他角落難以想像之事,難道馬吉丹奧省沒有"王法"了嗎?否則兇手豈敢如此膽大妄為?這背後牽扯出菲律賓"寡頭政治"存在已久的問題。在很多落後省分,有勢力的家族就是"王",大家長的旨意就是"法"!





家族政治當道,連法官都不敢經辦此案。1986年菲律賓因人民革命而改朝換代,安帕端家族的大家長老安帕端(Andal Ampatuan Sr.),被柯拉蓉‧艾奎諾(Corazon Cojuanco Aquino)總統委任為馬吉丹奧省一座城鎮的代理鎮長,兩年後他在全國大選中角逐鎮長獲勝,但同時也被控謀殺了一名政敵。謀殺罪名並沒有影響他的仕途,老安帕端連選連勝,一共當了十年的鎮長,之後又登上省長職位。如今,安帕端家族已至少有十人在馬吉丹奧省擔任市鎮首長、副首長及立法人員,這還不包括在鄰近省分擔任公職的其他親人。媒體報導,當地警力以及支援政府軍對抗穆斯林叛軍的民兵組織,被老安帕端納為己用,以暴力恐嚇政敵,每屆選舉只要有"安帕端族人"出馬,就不會有競選對手,因此安帕端家族長期獨霸馬吉丹奧省。屠殺案發生後的剛開始幾天,執法單位非但沒有逮捕涉嫌重大的安帕端家族成員,連冠以"嫌犯"的稱呼都不敢;在雅羅育(Gloria Macapagal-Arroyo)總統於2009年十二月五日在馬吉丹奧省實施戒嚴後,警方才在三百名重兵的保護下,陸續拘捕了數名安帕端家族成員,包括老安帕端在內。然而,逮捕兇嫌後,這時卻又傳出檢察官和法官不敢經手屠殺案的消息。政府姑息以待,選舉暴力見怪不怪。地方惡勢力橫行,難道中央政府都束手無策?當然不是。觀察家分析,基於互利原則,中央政府對於願意效忠的地方惡勢力一向採姑息、甚至默許的態度,因為這些家族在很多時候都可派上用場,特別是選舉時。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雅羅育總統在馬吉丹奧省取得十九萬三千九百三十八票,勁敵菲律賓影帝柏吾(Fernando Poe Jr.)只獲得五萬九千八百九十二票,其中在兩個安帕端控制的城鎮,更是一票未得,馬吉丹奧省成為雅羅育勝選的關鍵省分。另外,在2007年的參議員改選中,執政黨推出的十二名候選人在馬吉丹奧省全數勝選,在野黨則全數落馬。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一些觀察家不禁懷疑,執政當局和安帕端家族之間是否有什麼瓜葛,以至於政府不敢依平常的程序辦理屠殺事件。選舉暴力在菲律賓已不是新鮮事。2007年菲律賓選舉至少有95人因此送命,2004年的總統大選更有一百八十九人喪生。選舉有必要殺到屍橫遍野以"為民服務"嗎?顯然背後隱藏著龐大利益。





為了當選,候選人不惜犧牲一切。菲國德拉薩爾大學(De La Salle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胡力歐‧提漢奇(Julio C. Teehankee)說,把持了地方政治,就掌握了中央政府發放的預算、地方軍警力量、工程合約、官方貸款、國際援助和其他地方經濟活動,包括賭博、走私、工程回扣等不法活動。選舉的失敗,代表著這些利益的轉手,家族更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為了當選,可以不惜一切,即使代價可能是必須殺死對手,或是賠上自己的生命。競選需要金錢或名望做後盾,因此早期從政且發展成地方勢力者,多為大地主,近來媒體發展迅速,一些演藝人員、電視台主播也開始挾正義形象和個人魅力順利獲選;另外,一些律師、醫師等專業人員,也在媒體平台上為貧民提供免費諮詢,累積人氣,作為競選公職的跳板。每一個省分都有地方勢力,所幸,不是每個家族都令人談之色變,大部分家族還是以較溫和的手段維持權力,如建立及維持親屬網路或經營良好形象與人氣等。台商處世謹慎,不受菲律賓政治鬥爭影響。來菲律賓打拚的台商,大多數選在地方鬥爭較為溫和的地方落腳。一名台商領袖向《全球中央》雜誌表示,他來菲已經廿年了,每次選舉都有政治人物被殺,所幸選舉暴力並不會特別針對台商。台商在菲律賓地方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並不明確,也不明顯,一方面是台商財力較為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台商處事謹慎,懂得明哲保身。這位要求匿名的台商舉例說,每次選舉就會有人來募款,台商大多是廣結善緣,來者不拒,以免選後被秋後算帳;然而比較令人痛心的是,台商捐錢通常得不到回報,因為數目比較小,政治人物當選後當然就忘記了。另一名活躍在布拉坎省(Bulacan)的黃姓台商說,菲律賓地方政治人物並不會特別注意台商,一方面是因為台菲沒有邦交,和傳統老僑以及財力雄厚的日、韓商相比,台商的能見度較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台商多是中小企業,能提供的贊助有限。黃姓台商說,他和地方勢力是多方交往,建交友好關係,就算要支持哪一邊也不會表現得太明顯,而地方勢力對於台商多邊交好的作法,通常也能體諒。根據菲律賓新聞調查中心(PCIJ)的一份報告,截至2007年,菲律賓全國將近有120個家族把持地方要職,成為地方上的”家族勢力”;另外,過去一百年間,一百六十多個家族一直是菲律賓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常勝軍,形成了"政治朝代"。



社會經濟架構不公,家族政治根深蒂固。報告指出,持續不斷的家族統治是社會經濟架構不公、民主選舉兼政黨政治不成熟的產物,有心為民服務的普通百姓,在制度、法律、選舉以及政黨系統等障礙下,根本難以出頭,因此,家族政治現象在菲律賓根深蒂固。前任的菲律賓•雅羅育總(統格洛麗亞•雅羅育;Gloria Macapagal-Arroyo)而言,她是前總統馬嘉柏皋(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Diosdado Pangan Macapagal)的女兒,姐姐為曾任班巴加(Pampanga)省副省長,此外雅羅育還有兩名兒子、一名小叔及一名弟媳在眾議院。台灣人頗為熟悉的艾奎諾夫人,雖然在1986年成為總統之前並未從政,但她出身於富裕的許寰戈(Cojuanco)家庭,和當時眾議長之子艾奎諾二世(Benigno Aquino Jr.,後來當選參議員)的結合,是一個政治聯姻,兩家族合而為一,政治版圖更加寬闊。2007年菲律賓八名總統候選人當中,即有兩名許寰戈家族成員,包括前國防部長鐵歐多洛(Gilbert Teodoro)和艾奎諾夫人的獨生子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艾奎諾三世於2007當選第十四任菲律賓總統,2010年五月再次當選第十五任菲律賓總統。菲律賓於1986年推翻馬可仕的獨裁統治,當初高喊粉碎寡頭政治的政治人物,其中很多也躍居為地方勢力或政治朝代的一員,嚐到了寡頭政治的甜頭。為給予大家"公平競爭公職"的機會,1987年憲法明定禁止政治朝代,然而立法人員卻對制定相關法律一直意興闌珊。看來菲律賓要擺脫地方寡頭政治,還得指望選民的一票。但在地方勢力的淫威或是選舉制度尚欠完善的情況下,選票能發揮作用嗎?這似乎是一個困窘的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