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8月8日台灣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
今年8月8日中國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
還有多少潛伏在身邊的危險區域被忽略,然而在災後不久又被遺忘?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發展,最後是礦產,對於當地自然資源的掠奪就像蠶食一樣,一點一點的將"舟曲"啃蝕殆淨。舟曲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武都縣,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接壤。全縣總面積三萬零一十平方公里,轄二十個個鄉,二個鎮,二百一十個行政村,總人口約十三萬四千七百人,其中藏族四萬四千人,比例佔 32.78%。舟曲縣地處南秦嶺山區,東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貫穿全境。氣候屬溫暖帶區,海拔高度在一千一百七十三至四千五百零四尺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常有"山下桃花盛開,山上白雪皚皚"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表現出"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景"的氣候特點。春季溫暖回升快而穩,秋季溫涼陰雨多。年均降水量四百至八百毫米,年日照時數一千八百四十二個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隴上桃花源"之稱。全縣森林每年以十萬畝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甘孜州森林資源之豐茂,在中國公佈的各地森林面積中名列前茅,而過去除了民用及寺院建築所需外,基本上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但從 1950年起,有計劃或無計劃地大規模砍伐開始了,甚至到了亂砍濫伐的地步,以至於如盧霍縣,因為已將樹木砍伐殆盡,滿山遍野皆已光禿,縣治林業局亦如同虛設。如此砍伐森林的後果導致玖零年代末在長江中下游發生巨大洪災。然而近些年,在"西部大開發"、"經濟大發展"的號召下,各地政府繼續掠奪自然資源,政策本是為了追求東、西部的平衡發展,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實質上卻是對各地無止境的恣意開發。








舟曲縣這一個不過十三多萬人,二十鄉的小縣,舟曲縣1950年開始以掠奪自然資源為主要的發展道路,北部的三眼峪和羅家峪歷史上更是多次發生土石流,但舟曲縣太過貧窮,2001年開始靠興建水電廠賺錢,短短十年間就核准了大小水電廠五十五座,自2003年至今有水電開發項目 四十七項,已建成十五座水電站,還有 十四座水電站在建,難以想像在那洶湧奔騰的河流上眾多水電站之間的距離,同時蓋水電廠要炸山徵地,導致岩質鬆動。再加上同時還批准了二十九張金礦開採執照,開採礦產帶來的破壞,多年開礦淘金,兩邊高山上林木砍伐殆盡,僅剩灰黑的表土,河川裡全是淘金設備,河流長期呈灰黑色泥漿狀。估計舟曲縣有多達一百五十九個土石流危險區,一年的水土保持項目經費卻不到三百萬人民幣,但全縣的土石流要二億六千萬人民幣才能完全治理,2009年全縣的財政收入才一千八百萬,經費明顯不足。舟曲這一次的土石流災情,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在2009年,台灣的小林村也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了土石流而被滅村,也被質疑與正在興建的"越域引水"的水利工程有關,同時再加上強降雨的天候因素和相似的地形結本構十分巧合。但事發後然中共當局對舟曲縣泥石流成因的解釋仍如每一次的類似災難,盡皆歸結於天災,不承認乃人禍所致,不過也有少數專家的結論是森林被大量砍伐致使水土嚴重流失,興建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以及當地縣城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錯誤。八十年代前的幾十年裡,整個原始森林幾乎被徹底毀滅;之後的十餘年,採礦活動象田鼠般一樣肆虐;近十年,又是瘋狂的水電開發。昔日寧靜秀麗和安詳的香格里拉(香巴拉即梵語中極樂世界),變得喧囂、猥瑣和猙獰。甘肅省舟曲縣之難,是鄰近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的序曲。翻開地圖浮現出一個個從未聽聞的藏地地名,當災難一一傳出,內心不禁不寒而慄。










八月七日晚間十一點右左,兩百多萬立方米的泥石流,沿著舟曲縣北山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直流而下,越過十幾道攔沙壩後,一路在黑夜裡狂洩了四十分鐘,最終戛然而止於瓦廠村附近的白龍江山谷。此種場景,想到去年台灣小林村土石流災情。而舟曲縣城,烈日當頭的中午,這個縣城被泥石流摧毀後暴雨停歇的暴晒,使淤泥開始散發出一股刺鼻的氣味。聽不到挖掘機的轟鳴聲,解放軍以鐵鍬找尋幸存者,幸存的居民則以徒手挖掘,在數公尺之深的淤泥上,淤泥下是上千名沒頂的失踪者。而事發後,為了悼念在土石流中不幸罹難的民眾,中國在八月十五日舉行大規模哀悼活動,不僅天安門廣場降下半旗,就連電視都暫停播出娛樂綜藝節目,這也是天安門繼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後,第三次為普通百姓降半旗。而這真的只是事後能作的"亡羊補牢"?沿著白龍江進入舟曲縣城的路上,舉目四望,幾乎所有山的石岩都裸露在外,這還是造林二十年後的結果。很難想像,六十年前,這裡的泥土曾孕育過舉世聞名的原始森林。在舟曲老一輩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揚州"、"甘肅江南"的美譽。1950年,舟曲以豐富的森林資源支持中國建設及社會的發展,由此,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林業開發拉開了帷幕。舟曲林業局下屬的九二三林廠承擔了這一政治使命,在最鼎盛的時期林廠有六百多個工人,光育苗工就有兩百多。而在上世紀七零年代公路未通之前,經常可以看到白龍江上幾百個木筏漂流而下的壯觀場面。在那個"大幹快上"的計劃經濟時代,沒有誰會意識到這麼做的後果意味著什麼。由於是按件計酬,又沒有砍伐限額,對於"林業局"的工人來說,當然砍得越多越好每年的砍伐量最多的時候有二十五萬立方米。最後,到後來,大樹都砍沒了,就砍防風林,而這些用於保護新苗生長的防風林原本是禁止砍伐的,也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了。








早在1981年的一場特大土石流災害讓舟曲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掠奪資源的苦果。當時五千萬立方米的泥石流傾瀉而下堵塞了白龍江,主要城區被淹,幸運的是,除了農田房屋被淹外,人員傷亡不多。1985年開始,林業局的發展正策發生轉變,砍伐數量開始逐年遞減,並加強造林計劃。但可惜的是,由於常年乾旱,土層又不厚,加上許多防風林被砍光,至今二十多年的造林工程收效甚微。生長率低,幾乎清一色的都是長不大的"老樹苗"。1998年禁止砍伐後種的樹苗,許多都只是種下去的時候澆過一次水。這種方式只能讓樹苗活著就不錯了,讓它好好長就沒辦法是奢望了。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造林費太低。中共中央每畝地給100元的造林費,而按照近年每株樹苗1塊多的價格,100元連買苗都不夠,因為每畝地至少要栽200株,更別奢談灌溉蓄水工程了。1998年的停伐,等於掐斷了舟曲縣的經濟命脈,2001年,舟曲縣找到一個新的生財之道——在白龍江及其支流上大興水電站。短短十年間,舟曲縣獲得審批的大小水電站五十五座,共五十四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目前建成的有二十七座,僅在拱壩河上就聚集了大小水電站十多座,幾乎每隔十公里就有一座。水電已然替代林業成為舟曲的經濟支柱,而只是為了地方政府為了在2012年稅收過億。災害發生後,中國國土資源部第一時間把災難歸結於地質災害敏感區,與汶川地震有關等五大誘因,幾乎無法監控。事實上,這一危險地區早在2002年就被納入甘肅省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負責實施。該項目報告於2003年三月完成。從地質環境監測院權威獲悉,此份文圖報告對包括本次災害涉及的三眼村、羅家峪村兩處受威脅人數大於一千人以上為災害特大級,土石流區域在內的一百四十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模、穩定性、易發程度以及危及對像等均有明確標註。對於峰谷和山峰高差均超千米,危及一萬六千人生命安全的特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報告要求相關部門絕不能放鬆警惕,及早落實危害點治理工程資金,預防泥石流的發生。甚至在汶川地震後的2008年六月,北京專家組到舟曲調查後也確定,該縣有六十多處滑坡點,十三處滑坡嚴重,威脅著下游村莊的安全,必須高度關注。這麼多專家、組織所作出研究報告最後還是無法阻止災難在兩年後的降臨。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重走資源掠奪經濟的老路,可能會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對環境的破壞卻跟砍伐森林一樣致命。修水電站要炸山徵地,岩體被鬆動,植被被破壞,會引起新的滑坡,工程廢棄物堵塞河道,在溝道中胡亂堆積也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鬆散固體物質,而高懸的水庫也威脅下游群眾的安全。2007年,拱壩河有一處水電站曾發生過水庫潰堤事故,農田被淹,下游的一座橋也被沖垮。對於水電站的大肆擴張,本應是監管水電站的舟曲縣水電局效果卻相當有限。只有一千瓦以下裝機容量的水電站,而水電局才有權力批准,而這樣的電站只有兩個,一千瓦以上的必須由甘南州發改委批,而一份公開數據顯示,整個甘南州已經建成水電站一百五十六個。 水利並非舟曲可以用來招商引資的唯一法寶。再者舟曲的金礦已開採多年,至去年為止,獲得礦產開採權資質的企業已有二十九家,不過已經開工的僅有甘肅盛達集團一家國有金礦企業。對於有著二十多個滑坡預警點的舟曲,一年的水土保持項目經費不到三百萬元;對於水電站大量開工後的舟曲人,電費卻上漲了一倍。儘管按照合同規定,水電站佔用一平米土地要繳五元的水土保持費,一度電要繳三至五厘的資源補償費,但這樣的補償對於龐大的水保開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在"吃飯財政"的大背景下,舟曲縣的泥石流保護基本上是靠外援。在森林禁伐之前的1991年,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就已經在舟曲成立了一個二級站,負責泥石流滑坡的預警工作。而當時舟曲上報了十幾處泥石流多發區域,但最終只有導流埧、梳子攔砂壩這兩個地方被選作預警示範點。

























導流埧、梳子攔砂壩分列舟曲縣城東西兩側,在縣城周圍十多個規模巨大的泥石流多發區域中,卻被認為威脅最大。預警網絡在兩年之後開始密布鄉村。 1994年,舟曲縣群防群測管理站成立,在已構成危脅的二十多個滑坡點,都設有預警員。效果有目共睹。已成功預報了南山、兩河口、雲台等7處滑坡,確保了五千多人的傷亡和一千多萬元的財產損失。不過,即便如此,舟曲縣水保局仍然只能勉力維持。從1991年開始,水土保持委員會每年給舟曲水保局十四萬元的工作經費, 2008年這部分資金中斷,他們不得不解聘了幾個臨時工。項目經費維持在每年二百萬至三百萬元,這部分錢只夠用於一些農村基礎堤壩的修建。水保局不止一次向反映過費用緊張的問題,希望能多向舟曲傾斜,但水土保持委員也有自己的苦衷。州級政府雖然沒有太多的財力支持,但卻在每年夏季汛期來臨前,發出預警信號。從現在能蒐集到的資料看來,甘南州國土資源局至少從2007年就開始每年制定《甘南州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其中舟曲的預警點最多,有二十多個,在2008年4月的預警點中,這次發生災害的寨子溝、硝子溝均在名單之列。水土保持只是預警,但如果是砍伐森林將遭到重罰。只要非法砍伐運輸收購一立方米木材就會拘留,並以市場價格的一至三倍給予賠償,此外,還要種下十株新苗,並進行灌護。而如果達到三立方米,就會追究刑事責任。只是在昂貴的電費面前,零星的偷伐樹木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儘管十年來水電站興建了不少,電費卻不降反升。原來一度只要兩毛六,現在要五毛二。一位縣城居民抱怨,水電站的發展都是政府得利,老百姓一點好處都沒有,這些電站的技術員都是外地人。這位居民有所不知的是,在一些偏遠的鄉村,由於運輸管道太長,電費最高達到七毛。但政府似乎也有自己的苦衷。過去電費便宜是因為縣里所有的水電站發展,現在水電站多了不少,但都必須歸入國家電網,縣政府無權干涉電價。

























而近幾個月中國南部均面臨洪災澇情,使地區積重難返的生態窘境,當地無計劃的瘋狂伐木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不少地方森林資源逐年銳減,生態環境被超限度破壞。而等到地方政府醒悟過來大力植樹造林鞏固水土時,才發現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想種也種不活。在舟曲的空照圖,圖中居多的是光禿禿的連綿山峰,而點點綠化只散見於溝坡間。據一份權威報告《甘肅省舟曲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中提出,在當地,近年來開山修路又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地質災害。修路需切削坡角,炸山開路,岩體被鬆動,坡腳遭開挖,從而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或激化老滑坡。對於這次引發重大人員傷亡的三眼峪溝泥石流區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專家亦早有發現,滑坡體上土石堆積呈扇狀,向白龍江傾斜,且人為改造強烈,前緣被城區建築物佔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帶為耕地,完全沒有植被。截至2003年止,當地群眾砍伐森林,破壞植被的行為還在繼續,部分地區山林線已退至分水嶺附近,如不採取立即停止開發的措施,地質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地質災害的發生將更加頻繁。這份報告中的總結最終也亦是一語成讖。據其統計,地質災害中人為活動的因素占到五十%以上,尤其是過度開發的非法活動。自然的反撲只是時間問題。位於甘肅永靖黑方台南緣,上層覆蓋厚層黃土的順層岩石滑坡於1995年一月底發生大規模滑坡,由於成功預報,未造成人員傷亡。然而,2006年五月中旬,滑坡再次復活,崩落土石的體積達三百二十萬立方米,再次造成逾一百五十三間房屋被毀,道路中斷。截至2009年全國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二十萬處,威脅數千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一千二百多億元財產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萬六千處,威脅人口七百萬,威脅財產八百四十億元。根據地質災害已造成的損失和潛在的威脅性,地質災害危害性被劃分為一般、較大、重大、特大等四級,其中死亡人數高於三十人、受威脅人數高於一千人、直接經濟損失高於一千萬元的地質災害即為特大級(型)。









此次舟曲災害顯然屬於特大級。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一萬六千個與"舟曲"類似的隱患威脅著七百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他介紹說,這種隱患點重點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如此之多的隱患如同黑夜的潛伏者,隨時可能出現,防不勝防。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災害研究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僅能輪流安排查訪全國一千六百四十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憂,而對於地下正在孕育的地質災害,以及可能啟動的危險體大小、動向、滑動距離等還沒能掌握清楚,貴州關嶺悲劇就是因為事發預兆不明顯居民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自200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就在境內範圍內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據統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二百零九起,其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因技術、人力、資金、設備等原因,目前,僅能對於隱患無法解決遠憂,僅在基本表徵查清,但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今年六月中旬,四川甘孜康定捧達鄉金平電站滑坡,工地後方的泥石流溝已經被嚴密監控,卻未料到河溝對岸山坡一百尺高處,發生高位滑坡,滑坡體飛過河溝壓塌了工棚,導致了二十三人死亡。比這起悲劇更令地質勘測界震驚的是重慶武隆滑坡。據公開報導,這裡曾於1994年、2001年、2009年三次發生滑坡事故,共奪去了一百六十九人的生命。



















三次事故的爆發地雞尾山危岩體最早發現於1994年,隨之監測預警也建立起來,並將下方場鎮整體避讓搬遷,前後曾開展了數次排查,但慘劇還是在2009年第三度上演,奪命七十四條。曾在三次事故後均抵達重慶武隆的殷躍平後來公開反思既往工作中的不足,原預測發生的是崩塌,實際發生的是滑坡;原劃定的危險區域為二十多萬立方米,實際發生的危岩體有七百多萬立方米;原預測成災向東,而實際發生的方向是往北,偏了九十度;原預測滑動距離為一百尺左右,而實際距離達到一千五百尺。災難的數度同地上演,正是由於地質環境基礎調查薄弱,缺乏合理成災模式理論指導所致。很多時候,地質災害的不可控性,仍令科學家們束手無措。雖然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潛在災害警示區域調查,鑑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作全版的調查。所以,也就不可能把所有山都劃為危險點。從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不難發現,大部分被確定隱患點的地方並未出事,而那些沒有劃入潛在災害區警示區的所謂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使得地質監測人員的專業再次受到質疑。儘管中國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已有多年,但地方政府仍面臨沒有專業、專職技術人員的尷尬窘境。現在大多數的縣還沒有地質環境監測站,即使設立了這個技術部門,也多因地偏沒人去。兩年前,四川雅安好不容易募到兩個專業出身的大學生,不到一年,他們紛紛因考察研究的理由而離開。而國土部門推行的群測、群防體系,通常獎勵多,懲罰少,難免被基層政府所忽視。面對如此現況,下一個"舟曲"可能還可能處在另一山下成為受災的不定時炸彈。







中國至少還有一萬六千個與"舟曲"類似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七百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鑑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許多所謂的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國家僅能排查全國一千六百四十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高風險的城市,不設防的農村,尤其西部。分佈各地的偏遠縣城及農村因財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在災難預防上力所不逮,而災難來臨時又自身應急乏力,常常不堪一擊,甚至是毀滅性的。國土資源部公開表示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山區,一直是遭受地質災害侵襲和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統計分析表明,中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農村佔80%以上。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發現,二十起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中,僅五處發生在城市,其他均發生在農村。該通報還指出,全國2010年上半年共發生地質災害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二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一百四十七起,三百二十六人死亡、一百三十八人失踪,經濟損失十八億六千一百萬元。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十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也大幅增加。而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形勢令人擔憂。極端氣候是引發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而近年來遍地開花的修建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或切坡建樓,都誘發了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當自然條件變化和不科學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引發因素。




還有多少個舟曲?
還有多少個被複製的災難?
還要多少個類似的悲劇會不斷的發生?

截至今日(廿一日),死亡人數累積到一千四百三十四人、失蹤三百三十一人

還有多少潛伏在身邊的危險區域被忽略,然而在災後不久又被遺忘?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發展,最後是礦產,對於當地自然資源的掠奪就像蠶食一樣,一點一點的將"舟曲"啃蝕殆淨。舟曲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武都縣,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接壤。全縣總面積三萬零一十平方公里,轄二十個個鄉,二個鎮,二百一十個行政村,總人口約十三萬四千七百人,其中藏族四萬四千人,比例佔 32.78%。舟曲縣地處南秦嶺山區,東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貫穿全境。氣候屬溫暖帶區,海拔高度在一千一百七十三至四千五百零四尺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常有"山下桃花盛開,山上白雪皚皚"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表現出"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景"的氣候特點。春季溫暖回升快而穩,秋季溫涼陰雨多。年均降水量四百至八百毫米,年日照時數一千八百四十二個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隴上桃花源"之稱。全縣森林每年以十萬畝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甘孜州森林資源之豐茂,在中國公佈的各地森林面積中名列前茅,而過去除了民用及寺院建築所需外,基本上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但從 1950年起,有計劃或無計劃地大規模砍伐開始了,甚至到了亂砍濫伐的地步,以至於如盧霍縣,因為已將樹木砍伐殆盡,滿山遍野皆已光禿,縣治林業局亦如同虛設。如此砍伐森林的後果導致玖零年代末在長江中下游發生巨大洪災。然而近些年,在"西部大開發"、"經濟大發展"的號召下,各地政府繼續掠奪自然資源,政策本是為了追求東、西部的平衡發展,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實質上卻是對各地無止境的恣意開發。








舟曲縣這一個不過十三多萬人,二十鄉的小縣,舟曲縣1950年開始以掠奪自然資源為主要的發展道路,北部的三眼峪和羅家峪歷史上更是多次發生土石流,但舟曲縣太過貧窮,2001年開始靠興建水電廠賺錢,短短十年間就核准了大小水電廠五十五座,自2003年至今有水電開發項目 四十七項,已建成十五座水電站,還有 十四座水電站在建,難以想像在那洶湧奔騰的河流上眾多水電站之間的距離,同時蓋水電廠要炸山徵地,導致岩質鬆動。再加上同時還批准了二十九張金礦開採執照,開採礦產帶來的破壞,多年開礦淘金,兩邊高山上林木砍伐殆盡,僅剩灰黑的表土,河川裡全是淘金設備,河流長期呈灰黑色泥漿狀。估計舟曲縣有多達一百五十九個土石流危險區,一年的水土保持項目經費卻不到三百萬人民幣,但全縣的土石流要二億六千萬人民幣才能完全治理,2009年全縣的財政收入才一千八百萬,經費明顯不足。舟曲這一次的土石流災情,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在2009年,台灣的小林村也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了土石流而被滅村,也被質疑與正在興建的"越域引水"的水利工程有關,同時再加上強降雨的天候因素和相似的地形結本構十分巧合。但事發後然中共當局對舟曲縣泥石流成因的解釋仍如每一次的類似災難,盡皆歸結於天災,不承認乃人禍所致,不過也有少數專家的結論是森林被大量砍伐致使水土嚴重流失,興建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以及當地縣城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錯誤。八十年代前的幾十年裡,整個原始森林幾乎被徹底毀滅;之後的十餘年,採礦活動象田鼠般一樣肆虐;近十年,又是瘋狂的水電開發。昔日寧靜秀麗和安詳的香格里拉(香巴拉即梵語中極樂世界),變得喧囂、猥瑣和猙獰。甘肅省舟曲縣之難,是鄰近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的序曲。翻開地圖浮現出一個個從未聽聞的藏地地名,當災難一一傳出,內心不禁不寒而慄。










八月七日晚間十一點右左,兩百多萬立方米的泥石流,沿著舟曲縣北山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直流而下,越過十幾道攔沙壩後,一路在黑夜裡狂洩了四十分鐘,最終戛然而止於瓦廠村附近的白龍江山谷。此種場景,想到去年台灣小林村土石流災情。而舟曲縣城,烈日當頭的中午,這個縣城被泥石流摧毀後暴雨停歇的暴晒,使淤泥開始散發出一股刺鼻的氣味。聽不到挖掘機的轟鳴聲,解放軍以鐵鍬找尋幸存者,幸存的居民則以徒手挖掘,在數公尺之深的淤泥上,淤泥下是上千名沒頂的失踪者。而事發後,為了悼念在土石流中不幸罹難的民眾,中國在八月十五日舉行大規模哀悼活動,不僅天安門廣場降下半旗,就連電視都暫停播出娛樂綜藝節目,這也是天安門繼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後,第三次為普通百姓降半旗。而這真的只是事後能作的"亡羊補牢"?沿著白龍江進入舟曲縣城的路上,舉目四望,幾乎所有山的石岩都裸露在外,這還是造林二十年後的結果。很難想像,六十年前,這裡的泥土曾孕育過舉世聞名的原始森林。在舟曲老一輩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揚州"、"甘肅江南"的美譽。1950年,舟曲以豐富的森林資源支持中國建設及社會的發展,由此,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林業開發拉開了帷幕。舟曲林業局下屬的九二三林廠承擔了這一政治使命,在最鼎盛的時期林廠有六百多個工人,光育苗工就有兩百多。而在上世紀七零年代公路未通之前,經常可以看到白龍江上幾百個木筏漂流而下的壯觀場面。在那個"大幹快上"的計劃經濟時代,沒有誰會意識到這麼做的後果意味著什麼。由於是按件計酬,又沒有砍伐限額,對於"林業局"的工人來說,當然砍得越多越好每年的砍伐量最多的時候有二十五萬立方米。最後,到後來,大樹都砍沒了,就砍防風林,而這些用於保護新苗生長的防風林原本是禁止砍伐的,也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了。








早在1981年的一場特大土石流災害讓舟曲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掠奪資源的苦果。當時五千萬立方米的泥石流傾瀉而下堵塞了白龍江,主要城區被淹,幸運的是,除了農田房屋被淹外,人員傷亡不多。1985年開始,林業局的發展正策發生轉變,砍伐數量開始逐年遞減,並加強造林計劃。但可惜的是,由於常年乾旱,土層又不厚,加上許多防風林被砍光,至今二十多年的造林工程收效甚微。生長率低,幾乎清一色的都是長不大的"老樹苗"。1998年禁止砍伐後種的樹苗,許多都只是種下去的時候澆過一次水。這種方式只能讓樹苗活著就不錯了,讓它好好長就沒辦法是奢望了。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造林費太低。中共中央每畝地給100元的造林費,而按照近年每株樹苗1塊多的價格,100元連買苗都不夠,因為每畝地至少要栽200株,更別奢談灌溉蓄水工程了。1998年的停伐,等於掐斷了舟曲縣的經濟命脈,2001年,舟曲縣找到一個新的生財之道——在白龍江及其支流上大興水電站。短短十年間,舟曲縣獲得審批的大小水電站五十五座,共五十四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目前建成的有二十七座,僅在拱壩河上就聚集了大小水電站十多座,幾乎每隔十公里就有一座。水電已然替代林業成為舟曲的經濟支柱,而只是為了地方政府為了在2012年稅收過億。災害發生後,中國國土資源部第一時間把災難歸結於地質災害敏感區,與汶川地震有關等五大誘因,幾乎無法監控。事實上,這一危險地區早在2002年就被納入甘肅省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負責實施。該項目報告於2003年三月完成。從地質環境監測院權威獲悉,此份文圖報告對包括本次災害涉及的三眼村、羅家峪村兩處受威脅人數大於一千人以上為災害特大級,土石流區域在內的一百四十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模、穩定性、易發程度以及危及對像等均有明確標註。對於峰谷和山峰高差均超千米,危及一萬六千人生命安全的特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報告要求相關部門絕不能放鬆警惕,及早落實危害點治理工程資金,預防泥石流的發生。甚至在汶川地震後的2008年六月,北京專家組到舟曲調查後也確定,該縣有六十多處滑坡點,十三處滑坡嚴重,威脅著下游村莊的安全,必須高度關注。這麼多專家、組織所作出研究報告最後還是無法阻止災難在兩年後的降臨。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重走資源掠奪經濟的老路,可能會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對環境的破壞卻跟砍伐森林一樣致命。修水電站要炸山徵地,岩體被鬆動,植被被破壞,會引起新的滑坡,工程廢棄物堵塞河道,在溝道中胡亂堆積也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鬆散固體物質,而高懸的水庫也威脅下游群眾的安全。2007年,拱壩河有一處水電站曾發生過水庫潰堤事故,農田被淹,下游的一座橋也被沖垮。對於水電站的大肆擴張,本應是監管水電站的舟曲縣水電局效果卻相當有限。只有一千瓦以下裝機容量的水電站,而水電局才有權力批准,而這樣的電站只有兩個,一千瓦以上的必須由甘南州發改委批,而一份公開數據顯示,整個甘南州已經建成水電站一百五十六個。 水利並非舟曲可以用來招商引資的唯一法寶。再者舟曲的金礦已開採多年,至去年為止,獲得礦產開採權資質的企業已有二十九家,不過已經開工的僅有甘肅盛達集團一家國有金礦企業。對於有著二十多個滑坡預警點的舟曲,一年的水土保持項目經費不到三百萬元;對於水電站大量開工後的舟曲人,電費卻上漲了一倍。儘管按照合同規定,水電站佔用一平米土地要繳五元的水土保持費,一度電要繳三至五厘的資源補償費,但這樣的補償對於龐大的水保開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在"吃飯財政"的大背景下,舟曲縣的泥石流保護基本上是靠外援。在森林禁伐之前的1991年,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就已經在舟曲成立了一個二級站,負責泥石流滑坡的預警工作。而當時舟曲上報了十幾處泥石流多發區域,但最終只有導流埧、梳子攔砂壩這兩個地方被選作預警示範點。

























導流埧、梳子攔砂壩分列舟曲縣城東西兩側,在縣城周圍十多個規模巨大的泥石流多發區域中,卻被認為威脅最大。預警網絡在兩年之後開始密布鄉村。 1994年,舟曲縣群防群測管理站成立,在已構成危脅的二十多個滑坡點,都設有預警員。效果有目共睹。已成功預報了南山、兩河口、雲台等7處滑坡,確保了五千多人的傷亡和一千多萬元的財產損失。不過,即便如此,舟曲縣水保局仍然只能勉力維持。從1991年開始,水土保持委員會每年給舟曲水保局十四萬元的工作經費, 2008年這部分資金中斷,他們不得不解聘了幾個臨時工。項目經費維持在每年二百萬至三百萬元,這部分錢只夠用於一些農村基礎堤壩的修建。水保局不止一次向反映過費用緊張的問題,希望能多向舟曲傾斜,但水土保持委員也有自己的苦衷。州級政府雖然沒有太多的財力支持,但卻在每年夏季汛期來臨前,發出預警信號。從現在能蒐集到的資料看來,甘南州國土資源局至少從2007年就開始每年制定《甘南州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其中舟曲的預警點最多,有二十多個,在2008年4月的預警點中,這次發生災害的寨子溝、硝子溝均在名單之列。水土保持只是預警,但如果是砍伐森林將遭到重罰。只要非法砍伐運輸收購一立方米木材就會拘留,並以市場價格的一至三倍給予賠償,此外,還要種下十株新苗,並進行灌護。而如果達到三立方米,就會追究刑事責任。只是在昂貴的電費面前,零星的偷伐樹木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儘管十年來水電站興建了不少,電費卻不降反升。原來一度只要兩毛六,現在要五毛二。一位縣城居民抱怨,水電站的發展都是政府得利,老百姓一點好處都沒有,這些電站的技術員都是外地人。這位居民有所不知的是,在一些偏遠的鄉村,由於運輸管道太長,電費最高達到七毛。但政府似乎也有自己的苦衷。過去電費便宜是因為縣里所有的水電站發展,現在水電站多了不少,但都必須歸入國家電網,縣政府無權干涉電價。

























而近幾個月中國南部均面臨洪災澇情,使地區積重難返的生態窘境,當地無計劃的瘋狂伐木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不少地方森林資源逐年銳減,生態環境被超限度破壞。而等到地方政府醒悟過來大力植樹造林鞏固水土時,才發現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想種也種不活。在舟曲的空照圖,圖中居多的是光禿禿的連綿山峰,而點點綠化只散見於溝坡間。據一份權威報告《甘肅省舟曲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中提出,在當地,近年來開山修路又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地質災害。修路需切削坡角,炸山開路,岩體被鬆動,坡腳遭開挖,從而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或激化老滑坡。對於這次引發重大人員傷亡的三眼峪溝泥石流區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專家亦早有發現,滑坡體上土石堆積呈扇狀,向白龍江傾斜,且人為改造強烈,前緣被城區建築物佔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帶為耕地,完全沒有植被。截至2003年止,當地群眾砍伐森林,破壞植被的行為還在繼續,部分地區山林線已退至分水嶺附近,如不採取立即停止開發的措施,地質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地質災害的發生將更加頻繁。這份報告中的總結最終也亦是一語成讖。據其統計,地質災害中人為活動的因素占到五十%以上,尤其是過度開發的非法活動。自然的反撲只是時間問題。位於甘肅永靖黑方台南緣,上層覆蓋厚層黃土的順層岩石滑坡於1995年一月底發生大規模滑坡,由於成功預報,未造成人員傷亡。然而,2006年五月中旬,滑坡再次復活,崩落土石的體積達三百二十萬立方米,再次造成逾一百五十三間房屋被毀,道路中斷。截至2009年全國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二十萬處,威脅數千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一千二百多億元財產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萬六千處,威脅人口七百萬,威脅財產八百四十億元。根據地質災害已造成的損失和潛在的威脅性,地質災害危害性被劃分為一般、較大、重大、特大等四級,其中死亡人數高於三十人、受威脅人數高於一千人、直接經濟損失高於一千萬元的地質災害即為特大級(型)。









此次舟曲災害顯然屬於特大級。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一萬六千個與"舟曲"類似的隱患威脅著七百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他介紹說,這種隱患點重點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如此之多的隱患如同黑夜的潛伏者,隨時可能出現,防不勝防。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災害研究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僅能輪流安排查訪全國一千六百四十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憂,而對於地下正在孕育的地質災害,以及可能啟動的危險體大小、動向、滑動距離等還沒能掌握清楚,貴州關嶺悲劇就是因為事發預兆不明顯居民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自200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就在境內範圍內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據統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二百零九起,其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因技術、人力、資金、設備等原因,目前,僅能對於隱患無法解決遠憂,僅在基本表徵查清,但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今年六月中旬,四川甘孜康定捧達鄉金平電站滑坡,工地後方的泥石流溝已經被嚴密監控,卻未料到河溝對岸山坡一百尺高處,發生高位滑坡,滑坡體飛過河溝壓塌了工棚,導致了二十三人死亡。比這起悲劇更令地質勘測界震驚的是重慶武隆滑坡。據公開報導,這裡曾於1994年、2001年、2009年三次發生滑坡事故,共奪去了一百六十九人的生命。



















三次事故的爆發地雞尾山危岩體最早發現於1994年,隨之監測預警也建立起來,並將下方場鎮整體避讓搬遷,前後曾開展了數次排查,但慘劇還是在2009年第三度上演,奪命七十四條。曾在三次事故後均抵達重慶武隆的殷躍平後來公開反思既往工作中的不足,原預測發生的是崩塌,實際發生的是滑坡;原劃定的危險區域為二十多萬立方米,實際發生的危岩體有七百多萬立方米;原預測成災向東,而實際發生的方向是往北,偏了九十度;原預測滑動距離為一百尺左右,而實際距離達到一千五百尺。災難的數度同地上演,正是由於地質環境基礎調查薄弱,缺乏合理成災模式理論指導所致。很多時候,地質災害的不可控性,仍令科學家們束手無措。雖然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潛在災害警示區域調查,鑑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作全版的調查。所以,也就不可能把所有山都劃為危險點。從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不難發現,大部分被確定隱患點的地方並未出事,而那些沒有劃入潛在災害區警示區的所謂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使得地質監測人員的專業再次受到質疑。儘管中國推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已有多年,但地方政府仍面臨沒有專業、專職技術人員的尷尬窘境。現在大多數的縣還沒有地質環境監測站,即使設立了這個技術部門,也多因地偏沒人去。兩年前,四川雅安好不容易募到兩個專業出身的大學生,不到一年,他們紛紛因考察研究的理由而離開。而國土部門推行的群測、群防體系,通常獎勵多,懲罰少,難免被基層政府所忽視。面對如此現況,下一個"舟曲"可能還可能處在另一山下成為受災的不定時炸彈。







中國至少還有一萬六千個與"舟曲"類似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七百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自1999年以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鑑於識別難度,至今仍沒有完全摸清整個版圖的脾性,許多所謂的安全之地卻成了重災區。依照現有技術、資金和人員配備,國家僅能排查全國一千六百四十個縣基本的地質災害隱患,對那些危及人員密集區的距離較遠、地表變化並不明顯、隱蔽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僅靠捲尺、鋼直尺等簡單工具還無法摸查清楚。高風險的城市,不設防的農村,尤其西部。分佈各地的偏遠縣城及農村因財力、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在災難預防上力所不逮,而災難來臨時又自身應急乏力,常常不堪一擊,甚至是毀滅性的。國土資源部公開表示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山區,一直是遭受地質災害侵襲和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統計分析表明,中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農村佔80%以上。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發現,二十起特大和大型地質災害中,僅五處發生在城市,其他均發生在農村。該通報還指出,全國2010年上半年共發生地質災害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二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一百四十七起,三百二十六人死亡、一百三十八人失踪,經濟損失十八億六千一百萬元。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十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也大幅增加。而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形勢令人擔憂。極端氣候是引發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而近年來遍地開花的修建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或切坡建樓,都誘發了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當自然條件變化和不科學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引發因素。




還有多少個舟曲?
還有多少個被複製的災難?
還要多少個類似的悲劇會不斷的發生?

截至今日(廿一日),死亡人數累積到一千四百三十四人、失蹤三百三十一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