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再為滿足人類私慾將殘虐行為合理化…
台灣近年來進口海洋哺乳類的油脂排名位居全球第四
每年因海豹相關製品直接、間接殺死了十二萬隻出生不到數十天的小海豹


你可曾也是共犯?



以下照片影片涉及狩擸現場、血腥場景,對於兒童心理有不良影響之虞者。
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得閱讀,十二至十八歲之少年須由成人輔導人閱讀。














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海豹獵殺在加拿大,其次是南非的納米比亞。加拿大的海豹獵殺,其實也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海洋哺乳動物獵殺。過去三年來,已屠殺超過一百萬隻海豹。其中將近百分之九十七海豹出生還不到三個月,絕大部分出生還不到一個月。加拿大招致各國譴責與批評的,並非當地原住民為了維持生存所需的海豹獵捕,而是大規模、商業化,海豹屠殺。其屠殺對象主要為豎琴海豹(Harp Seal),少部分為冠海豹(Hooded Seals)。每年三月初的春天,懷孕的豎琴海豹會聚集在加拿大東部紐芬蘭省與拉不拉多省的海岸,或在聖勞倫斯灣至東魁北克的海岸,產下渾身雪白、毛茸茸的海豹寶寶,被稱為"白袍"(White Coats)。大約十二至十四天後,雪白的毛開始褪色,出現銀色毛及,此時稱為"夾克"(Ragged Jacket);大約十九天左右,白斷完全褪除,變成銀灰色的"披頭"(Beater)。由於加拿大北禁止"白袍"海豹毛皮的交易,商業獵捕以"披頭"海豹為主。雖然牠們比白袍"多過了幾天",不過都是海豹的"幼年時期"。













在加拿大的海豹獵捕季中,豎琴海豹是被獵殺的主要目標,有時也包括一些冠海豹(Hood Seal)與環斑海豹(Ringed Seal)。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海豹死於獵捕季中,這個數字還未將因獵捕過程中負傷逃走或受傷過重體沈入海中的小海豹。過往還有一些獵人,直接搶過母海豹懷裡的小海豹,用棒棍敲打小海豹後使其無力反抗後,趁著小海豹還在掙扎擸人就馬上剝去皮毛。由於獵捕手法太過殘忍,加上國際的壓力促使加拿大政府於1993年制定法規,禁止獵殺皮毛仍為白色、出生不滿十二天的小海豹。而納米比亞則是世界上唯一允許獵殺毛及海豹、海狗的國家。毛皮海豹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附鍵二的瀕色物種。在約米比亞獵捕季中被殺害的海豹、海狗,平均年齡也只有七個月大。其中多數都是還在哺乳的小海豹,其毛皮是獵人的主要目標,稍微年長的公海豹則常因亞洲市場,對於動物雄鞭壯陽藥品的需求而被活活閹割殺害。不論是在加拿大或約米比亞,獵人皆是用棍棒痛擊海豹與海狗,並在這些動物氣息尚存時,便用鐵鉤拖行上漁船上,或直接在浮冰上活剝海豹的皮毛。有時獵人也會用槍從遠處射殺遠處的海豹,通常一槍射入頭部,只因不想傷害海豹身上的毛皮。四月間,來自華斯科亞(Nova Scotia)、紐芬蘭(New Found Land)和馬達倫島(Magdalen Islands)等地的漁民便蜂擁至浮冰上,以敲打、射擊、活剝等方式獵殺這些海豹。許多海豹出生後連個體食物都還無法進食,甚至還不曾學習過游泳及狩獵。納米比亞的獵殺,則是毛皮海豹(海狗;Cape Fur Seals)。













從七月開始長達四個月,政府會雇用一百多名工人執行屠殺海豹的工作。主要地點是位在約米比亞中西部海岸的十字岬(Cape Cross),以及西南部狼灣(Wolf Bay)和亞特拉斯彎(Atlas Bay)等海豹主要棲息地。以2009為例,政府開放獵殺九萬一千隻,其中僅有六千隻為成年海豹。約米比亞政府封鎖海豹屠殺區,媒體及民眾完全無法進入,觀光客也看不到,和加拿大獵殺豎琴海豹相比,較少被國際社會注意。而這種景況透過影片、照或文字的描述,也促使世界各國相繼發起抗議這種殘酷的行為後,加拿大政府於1993年制訂"海洋哺乳類法規"(The Marine Mammal Regulation, 1993),規定打昏或小擊海豹後,獵人應該馬上作"眨眼反應測試"-即用手觸部海豹的眼瞼,測試是否有反應,當確認海豹是否已失去知覺或死亡,之後才能作進一部的處理。





但由於浮冰不穩、氣候惡劣、監督不易等因素,要確實作到"海洋哺乳類法規中"眨眼反應測試的規定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經研究報告也坦承在獵捕過程中沒有被"測試"是否只是暫時昏厥的海豹比例高達87%(Daoust, 2002)。另外一份研究發現,有高達83%的海豹鄉被剝皮時當有反應(Butterworth, 2007)。2001及2007年,分別由美國麻州動物醫院與野生動物部門獸醫Rosemary L. Burdon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獸醫學院資深研究員Andy Butterworth等人為首的兩份獸醫觀察報告都指出,無論是從遠處射擊海豹,國是直接以棍棒打昏再殺害海豹等獵捕方式,都一定會使海豹遭受極大的痛苦,根本不可能以人道方式操作,即使無知覺的殘忍獵殺過程也怎法被大眾接受,使行為合理化。




雖然2008年加拿大漁業暨海洋局(DFO) 亡羊補牢,訂立了一套獵捕新標準。規定除了眨眼測試外,獵人在剝皮前必須先確認海豹的頭骨已經碎裂。但根據無數動保團體的實地訪查與攝影紀鍵,因為個人或天倏地理環境等因素,極少獵人原意或是能夠遵守這項規定。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海豹仍然被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獵殺。納米比亞獵殺海豹的方式與加拿大相似,甚至更為殘忍。在納米比亞,海豹(海狗)獵捕季在每年的七月開始,期間長達四個月以上。獵捕季期間,政府僱傭的人員到達現場,將岸上海豹驅趕成一群後,便開始血腥的屠殺。政府僱傭獵手再以棍棒打擊海豹的頭部,或身體其他地方,再以獵刀刺入心臟,使其無力反抗,而較無抵抗能力的小海豹首當其衝,成年的海豹在獵殺的過程也沒多大的優勢,在空曠的海岸遲緩地道處逃竄直到倒下。現場充斥著母海豹試著保護幼子的悲鳴,以及小海豹被頓器打擊頭部後的哀鳴聲,宛如人間煉獄。







早年人們獵殺海豹、海狗,主要是為了取得牠們美麗且保暖的毛皮。一般而言,除了毛皮之外,絕大多數海豹被殺害後屍體其它部分會被丟棄,因為無販售市場的價值。連著毛皮的皮下脂肪,在生產過程中也曾被視為廢棄物丟棄,但後來因為生產環境衛生問題,引起民眾抗議,廠商乃將用於生產工業用油脂,鯨魚的脂肪也大多也用於此。由於獵殺的數量實在過於龐大,加上獵殺方法十分殘暴,歐美各國群起抵制這些殘忍的毛皮產製品。隨著歐美毛皮需求的減少,商人開始把眼光轉至亞洲市場。海豹油也從工業用油脂,被"研發"而成的產品。號稱可以"養生保健"的海豹、海狗油健康食品,或是強調可以增強男性生殖功能的海狗鞭。根據加拿大政府統計資料,有關海洋哺乳類動物油脂的輸出統計始於1988年,早期以輸往美國、挪威、荷蘭等國家為主。1996年開始,台灣及中國首度名列前茅,當台灣進口已達二萬二千公斤,占主要出口國加拿大總量的31.2%。歐盟在1983年時就已通過"白海豹毛皮禁令"(83/129/EEC),加上1987年間英國社會對加拿大海鮮祭出抵制行動才抗議獵殺海豹,曾大幅壓縮海豹產製品市場。隨後在加拿大政府加強國際遊說,並在國內訂定禁止殺害兩周年齡以下的小海豹法規後,歐盟又對海豹產品解禁,也因此造成2005至2007年間,加拿大有將近一百萬頭海豹被獵殺的慘況。但歐盟於2009年九月再度通過海豹產製品交易禁令(Regulation EC No.1007/2009)。自2010年起,其會員國市場內禁止任何海豹、海狗產製品的交易,包括海豹、海狗肉、油、內臟器官、脂質,與未經加工或已加工的毛皮,其中置入海豹、海狗毛皮的產品亦包含在內。但加拿大政府及當地獵人、漁民為了反制各方的抵制海豹相關商口的行為,即宣稱鱈魚數量減少是因為當地海豹數量太過多所致。此種說法難以將濫用漁業資源的行為、環境資源處於不平衡的現況作一個合理的解釋。早於1990年前,因加拿大漁業暨海洋部(DFO)的監督不周、執法不利力與濫殺濫捕,使得加拿大沿岸原本豐富的鱈魚資源逐漸枯竭。政府及當地政客最終將鱈魚數量減少的原因怪罪到海豹身上,以"海豹數量過多使鱈魚族群數量日漸減少"為由,合理化獵殺海豹作為創造漁業經濟效益的替代方案。







但以西北大西洋的海豹族群而言,平均可存活到三十歲,但雌海豹要到五至八歲才能開始繁殖,公海豹則要到八歲才會才生殖能力。1950年至1960年間的屠殺,使得海豹數量減少近三分之二。過去十年間,又有將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初生海豹死於商業獵殺。加拿大政府不斷對外宣稱海豹數量估計值有待商榷,且並未採取"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approach),因此警告將會威脅西北大西洋海豹族群的繁衍(Harris, 2009)。根據加拿大CBC新聞報導,因溫室效應的影響由於北極海(北冰洋)冰層急速消融,由於冰層覆蓋不足,也使許多海豹無法尋得生產小海豹,為六十年來首見。使得加拿大的漁業部、海洋部於2010年四月八日起海豹獵殺訂定三十萬隻的配額上限。而西非的納米比亞的毛皮海豹、海狗,已被晚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瀕危物種的名單中。但納米比亞政府卻以保護漁獲量為由下令大量屠殺海豹。2006年有將近三分之二出生不久的小海豹,在獵捕季中被又害。到了2008年為止,海豹的族群數量仍然不到1993年訂立標準值的百分之八十。納米比亞政府並宣稱,將在未來十年內繼續獵捕屠殺將近一百萬頭海豹。況且海豹絕非造成鱈魚數量造成鱈魚數量下降的原因,即使獵捕海豹也不會使鱈魚數量恢復。事實上根據科學研究報告,海豹食物中鱈魚僅占百分之三,捕食大量鱈魚的數量遠不敵人類漁業捕撈的數量。即使直到2005年加拿大漁業暨海洋局(DFO)才公開表非"人類的濫捕才是造成鱈魚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但對整體環境早已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而美國則在1972年即已通過"海洋哺乳類動物保護法"。保護法中規定禁止海洋哺乳類動物及其產品輸入美國,即使是用於科學研究,也不可取自已經懷孕或小於八個月的動物或以不人道手法捕捉、殺害等方式取得蒐集樣本。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登任議員期間,曾發表一封公開譴責加拿大海豹獵捕季的殘酷、不人道的行為。2009年三月,俄羅斯也宣稱禁止捕殺一歲齡以下的海豹。中美的墨西哥、中歐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國也已禁止海豹產品的交易。根據加拿大政府統計,台灣於1996年首度進口海豹油。中斷數年之後,2003再度輸入,至今每年都有進品紀鍵。以2009年為例,台灣從加拿大輸入的海洋哺乳類油脂量就已高達三萬四千一百七十二公斤,總價值約七百二十四萬元; 台灣海關進品先計數據則為三萬八千三百九十公斤,總價值約五百六十萬元,台灣名列第四大輸入國,占加拿大全部出口量的4.6%;第一名為中國,輸入量約為台灣的十倍,約占加拿大總輸出量的50%,對岸香港則名列第七名。





2006年,加拿大漁業與海洋部(DFO)訂定豎琴海豹的獵殺配額為三十二萬五千隻,破當時紀錄。次年,根據資料,台灣、香港與中國合計輸入海豹油的數量均達高峰。台灣的輸入量較2006年增加將近十倍,中國為八十倍,香港則是約一百一十四倍。而納米比亞的海豹、海狗獵殺,過往也均以毛皮場為主。直到近十年才有海狗油、海豹鞭等產製品銷往亞洲。且台灣許多藥品通路,如連鎖藥妝店不但大量販售各式海豹、海狗油相關商品,許多電視購物頻道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極盡所能的誇大其療效,而消費大眾對於血腥殘酷追捕、獵殺而來的產製過程完全一無所知,而藥品及保健用品中是否含有超標重金屬-汞的成份,同樣也是一知半解。據科學研究顯示,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北極海已受到嚴重的工業污染,環境中的汞含量之高,已到了生活在極地的動物無法負荷的程度。





尤其是居於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大多都以魚類為主食,這使如海豹、海狗這類哺乳類的體內容易累積過多的重金屬汞。在可見的未來,世界各地海豹體內的汞濃度,仍是所有哺乳類中居於首位的。最新出版的研究報告證實了這個說法,再者,暖化造成的無冰期增長,使極地浮冰存在的期間縮短的情況下,使海豹活動、繁衍後代的空間更加壓縮,為了增加長期持續在水中活動的體力,需在水中捕食更多食物以補充更多的熱量,導致目前許多地區的海豹體內汞濃度含量,達到有始以來最高的紀錄。















目前台灣流通於市面上常見的海豹、海狗油及海狗鞭相關的產製品為最主要的兩項商品。其中海豹油廠商其外包裝所印製說明通常宣稱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加拿大的豎琴海豹;而海狗油的原料則來自納米比亞的毛皮海狗。而市售商品的廠商大多都是向原產地進口原料後在台灣工廠加工製成。消費者大多誤以為市售商品都僅為一般"食品",而非衛生署依據"健康常品管理法"申請核可的非經醫師處方箋一般的"健康食品"。根據衛生署人員表非,經核可之健康食品皆有本署核發的"健康食品許可證字號",且經科學化之安全及保健功效評估試驗,證明無害人體,且成份具保健功效,並通過人體試驗。而目市售相關各類商品前沒有任何海豹、海狗產製品通過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認證。然而許多廠商卻以廣告大肆宣稱神奇療效,不斷促銷誇大該藥品可以強化"特別"功能的療效,都涉及違反"食品管生管理法"規定品不得標示戰廣告具有"醫療效能"。且從海洋哺乳類和深海、大型魚類所粹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不僅昂貴,且容易含有有害人體的重金屬-汞與PCBs (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多氯聯苯(PCBs)存在於土壤表層、空氣、植省和水中,而且愈是居於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累積愈多,就如同在人體及海洋哺乳類動物體內的油脂中含量最高。















多氯聯苯(PCBs)因攝取進入體內後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失調、變異,而有些化學物質 (chemicals) 會干擾內分泌系統,故稱其為「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簡稱ED),或為「干擾內分泌之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EDC)。透過改變內分泌之功能,而對未經過有機生物體或外來的物質被視為"環境荷爾蒙",其干擾作用之一,就是囤積於油脂豐富的線體中,改變荷爾蒙的新陳代謝。PCBs (多氯聯苯)所引發的疾病中,確定會影響包括肝臟的病變、及膚潰爛、甲狀腺功能異常、男性骨骼異常,以及女性受害者於懷孕過程將毒素垂直感染給子女。















許多海洋生物,特別是鮪魚、旗魚和海洋哺類的內臟與體內所含脂肪,都含高濃度且已達危險劑量的重金屬-汞。汞及其化合物-甲基汞,長期攝取、食用,會累積在腦部造成多種負面影響,使情緖躁鬱、四肢顫抖、視力產生障礙、記憶力衰退、心悸及心臟相關疾病,也會傷害甲狀腺和肝臟,導致手腳皮膚乾裂、發痊和產生紅斑等。特別是孕婦的胎兒、新生兒、幼兒及凝血功能方面有問題受影響最深,因為胎、幼兒階段的神經系統正在發育且很敏感,若在成長中過多的攝取將會造成腦神經及一般神經系統一輩子的傷害。歐洲環境局暨國際團體合作的研究報告更指出,以歷史上的維京為例,每日食用少量含有微量重金屬-汞的海豹肉、海豹油,長期下來仍可能在體內累積無法快速排出體外,身體要自然代謝的速度十分緩慢。現今環境遭重度汙染,使海豹肉、海豹油內所含超過標準值濃度的重金屬-汞,長期食用對身體將成為沈重的負擔,可能會有汞中毒的危險。










當染紅雪白的浮冰漸漸的消融,海水稀釋沖淡了一切,但擸人殘虐暴行造成生態破壞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一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