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衝突政變包裝的種族仇殺

是什麼能使隱忍二十年的傷疤的兩民族,再次反目成仇?
是什麼讓民族間有著複雜難解的歷史淵源始終難以釐清?





今年四月以來,吉爾吉斯斯坦連續出現局勢動蕩不安,為防止再出現前兩任總統因權力過大而腐敗叢生的弊病,正當議會傳出議決擬將總統制改為議會制。雖然議會制可以防止總統權力過大、權貴家族政治逐漸壯大的問題,但完全偏向議會制也會導致國家權力分散使得極端勢力有機會掌政。值得關注的是,在吉爾吉斯發生種族衝突時,俄羅斯兩次拒絕了吉爾吉斯斯坦要求其出兵維護秩序的請求,且遲遲未得到官方正式的回應。雖然英國曾在二戰前後上試圖染指滲透中亞地區,但在傳統上,中亞卻一直是俄國的"既有勢力範圍"。蘇聯解體,各方勢力進入中亞這塊區連接歐、亞間重要戰略位置。除中國外,目前,緊盯著中亞地區能源且強勢介入的就有二十多國家五十幾個跨國公司。而業務集中在石油勘探開發和原油煉製及銷售等項。其中最主要必屬美、俄、中三大強國。周邊小國主要爭奪的是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貿易,美、俄、中則是透過運輸管線,以主導石油和天然氣的輸送網路。由於中亞地處內陸,完全沒有出海口,油氣資源只能通過管線經陸路借道輸出。中國與中亞之間的已有了被高度鎖定的經濟聯繫。這也使得只要中亞任方發生動亂,可能在周邊大國權力干預退出後出現真空情勢,另一方面,則因當地國家政局不穩、動蕩甚至內亂誘發因素增多的可能,也使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會如此受到各國的注目。











當蘇聯解體時,吉爾吉斯斯坦曾一度被西方媒體稱為"中亞的瑞士",因瑞士與吉國的自然條件很相似,水資源也非常豐富,只是沒有開發。更重要的是,瑞士是民主國家,西方希望將這種民主移植到吉爾吉斯。但如今吉國處於失控狀態,從過去的南北矛盾發展到今天的種族仇殺,處在內戰邊緣。中亞三股勢力的根源就在費爾幹納谷地,成為毒品走私通道,如今再加上種族衝突,該國可能會"阿富汗化",對中亞各國構成現實威脅。吉爾吉斯斯坦也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南部地區與北部地區的種族界限歷來分明,即使在蘇聯時代亦是如此。代表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在不同時期分別擔任蘇共扶植政權。蘇聯解體後,代表北方勢力的阿卡耶夫擔任總統,代表南部勢力的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Курманбек Сали уулу Бакиев)出任總理,後來兩人政見分歧,巴基耶夫成為反對派領導人。 2004年發生"鬱金香革命",阿卡耶夫被推翻,巴基耶夫擔任總統。雙方早已結下無數次不解的仇恨。而此次發生衝突的南部不大,賈拉拉巴德州(Jalabad)、奧什州(Osh)、巴特肯州(Batken)等三個洲,人口密度相對北部大,主要都集中在地處費爾幹納谷地的奧什州和賈拉拉巴德州。費爾幹納谷地是一個火藥桶。1990年發生奧什(烏茲根)事件,那是烏茲別克族人和吉爾吉斯人之間的一場衝突。那場衝突中,有上千人死亡,是蘇聯中央政府派軍隊才控制了流血衝突。教訓慘痛,記憶深刻。二十年前的那場衝突的血腥場面,無辜生命和寶貴財產的損失。費爾幹納盆地,盆地位於烏茲別克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和吉爾吉斯三國的交界地區。該地區人口稠密、民族繁多、宗教多元複雜、經濟落後,加上因三國交界形成權力真空地帶,這裡成為了滋生"三股勢力"的溫床。從今年到現在,吉爾吉斯讓國際社會一次次感到震驚;先是主政經營五年的巴基耶夫將政治和經濟都控制在自己一家人手中而一夕間被"群眾暴動"所推翻。緊接著南方各地發生的數天動亂,每次都有流血和傷亡,造成如此大的流血、傷亡和財產損失,再次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在中亞近二十年的歷史記憶中,均付出慘痛的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幕慘劇的發生?是什麼能使隱忍二十年的傷疤的兩民族,再次反目成仇?而今無論是看待任何一次事件,總能找出一個原由。但是,吉爾吉斯似乎已經成了一張最難的習題,而且總有新問題不斷的出現,卻讓主政者很難,甚至是永遠找不到答案。















然而,巴基耶夫當政這幾年,吉爾吉斯斯坦的社會矛盾並未得到解決,南北種族對峙依然存在,特別是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之間的不信任現象日益加劇。再加上前外長羅絲‧奧通巴耶娃(Roza Otunbayeva)為代表的北方力量發動政變,推翻了巴基耶夫政權。巴基耶夫落荒而逃,但他獲得南方部落力量的強有力支持,不肯接受被推翻的政治變局。也載今日的種族暴力衝突埋下了禍根。 如果僅僅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吉爾吉斯的問題不難解決,因為吉是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成員國,每年接受中俄兩國大量的經援。同時,吉爾吉斯與美歐日等西方國家也維持著正常的關係。西方國家為了與中俄爭奪對吉爾吉斯的地緣政治影響,亦提供不少經援。所以只要政策得當,該國發展應該不至於此。看來問題並非是內部發展不足,其動亂的源頭主要的一個原因,其一來自國內。雖然獨立後吉爾吉斯在外部幫助下經濟上有一定的發展,但國家整體上依然處於現代化發展的前期階段,社會綜合發育不良,特別是宗族文化的不平衡性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衝突非常突出。況且,該國政府這十幾年在執政方面犯了不少錯誤,制度性腐敗的問題始終存在。在阿卡耶夫時代,南部勢力一直覺得受到壓制,由此爆發了"顏色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再者吉爾吉斯作為中亞的組成部分,處於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的戰略位置。美歐許多非政府組織紛紛湧入吉爾吉斯,力圖擴大西方的影響。俄羅斯也千方百計利用傳統影響,鞏固舊有的勢力,亦確保俄在中亞的地緣戰略利益不會受到損害。這樣,國內南北勢力的交鋒,國外東西方力量的碰撞,這麼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內憂外患"的吉爾吉斯,遭受政局不穩及社會動蕩的雙重夾擊。









而吉爾吉斯成為典型地表現出了其特有的中亞社會不穩定癥結,為北方的吉爾吉斯人與南方的烏茲別克人的矛盾衝突、政權的合法性和代表性不足。而吉爾吉斯的問題幾乎存在於每一個中亞國家。某種程度上看,民族問題加上不民主的政治制度,中亞區域多少存在"巴爾幹化"的隱憂。臨近的高加索地區實際上已經是另外一個火藥桶,其之所以未發生爆炸性衝突震盪,是因為俄羅斯在此尚擁有壓倒性的力量,同時,也沒有第二個強權敢在此與向俄羅斯公開對抗。但是,如果伊朗政權在英美滲透或聯合國制裁下發生變化,則西亞的庫德斯坦(庫德族)、喬治亞共和國問題可能會一起爆發,高加索地區目前的穩定很可能會被打破,震盪不但將長期持續而且很可能會波及中亞地區。再延伸至中國的新疆問題,新疆是"克什米爾、維吾爾及藏族的"獨立走廊"核心地段,同時面臨著內部和外部民族分離勢力的衝擊。若新疆不穩定,則中國在中亞的國家利益保障就無法作有效的聯結,新疆早已不被視為邊疆,而是前進中亞的重要交通幅輳。































此次吉爾吉斯爆發種族暴力衝突事件後,俄美又展開了新一輪的中亞區域的角力,但是雙方都沒有立即採取行動,都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介入事件,從而在雙方的賽局博弈中占得先機。在俄美雙方角力的同時,與吉爾吉斯緊鄰的中國更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吉爾吉斯的混亂局勢影響到新疆地區的穩定。再者支持疆獨的東突厥斯坦(東土耳其斯坦)分子在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主要活動區域,並且在吉爾吉斯境內建立了據點,武裝人員在阿富汗接受恐怖訓練,並同時與中亞和國際其他恐怖組織加強聯繫與合作。一旦吉爾吉斯局勢失控,"三股勢力"必將合擊向外蔓延,勢必造成中亞局勢的不穩,進而影響到中國邊疆的穩定。 吉爾吉斯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中國西部地區的穩定。中國當局對於邊疆安全問題上絕對不會作壁上觀,無論美、俄之間角力上那一方占有優勢,都會利用中亞混亂的局勢影響中國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安全,導致中國國內政局,進而取得對中亞軍事戰略優勢的籌碼。此種混亂也為中國邊疆地區的獨立勢力與恐怖攻擊提供了溫床。雖然於2005年吉爾吉斯前總統巴基耶夫邀中國在吉爾吉斯駐軍,想藉中國來平衡美、俄的影響。而今日局勢,中國僅僅是否以專機徹僑來看待動亂問題,而應該考慮是否在此地區建立戰略緩衝的戰略思考,把危機防堵於邊疆之外。中亞雖然四周有俄羅斯、北約、伊斯蘭世界和印度,但地域遼闊,族群、宗教多元,單一勢力介入有限。目前,各大勢力在中亞競爭的過程,對中亞的影響此消彼長,尚未有哪一種勢力單獨控制了中亞,中亞也沒有形成完全納入任一種勢力的掌握之中的局勢,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對中國最重要的競爭者而言,在中亞傳統影響力莫過於俄羅斯,處於國際實力相對消漲之中,尤其是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打擊和石油價格下跌雙重因素,導致俄羅斯經濟投入能力急劇被削弱。而美國和歐盟由於地緣位置原因,對中亞地區的投入和關注度有限。相對而言,中國占有極大的優勢。 若中國已以行動表明了對"西部開拓"的戰略發展模式,但向西發展並不僅僅意味著只是經濟的投入,長期來看,中國更面臨著如何保有在西部巨大國家利益的考驗。而"東突厥走廊"也在這裡與俄羅斯和中國交會,也使中國在中亞的國家利益角力中,不但權力競爭範圍不斷擴大,同時也要平衡考慮的問題也更為複雜和深遠。













吉爾吉斯爆發種族暴力衝突事件肇因於當地吉爾吉斯族青年和烏茲別克族青年間的衝突,從事後大規模的烏茲別克族人逃亡的情況來看,種族暴力衝突。但臨時政府認為,衝突事件實際上是由被推翻的總統巴基耶夫的支持者所策劃的,其目的是為了阻止即將於當月底舉行的新憲法全民公決的順利舉行。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對吉爾吉斯而言都不是好事。如果種族衝突是主因,則意味著除了傳統的南北矛盾之外,又多了一個更加激化的種族因素。如果是巴基耶夫支持者策劃的政治爭鬥,那也表明臨時政府與巴基耶夫之間的政治較量仍未結束,吉爾吉斯的和平與穩定可能仍然遙遙無期。臨時政府上台後,國內局勢曾多次不穩,這次嚴重騷亂更是再次體現出執政能力欠佳的一面。衝突爆發的第二天,臨時政府就向俄國政府求援,俄羅斯表示拒絕時,又要求美國派兵,這種病急亂投醫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臨時政府對依靠自己能力平息爆亂沒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臨時政府在外交上缺乏應有的原則性,靠美運還是靠俄羅斯,立場極其易變。這種執政能力與風格不但使人對其未來能否保持國際局勢的和平與穩定產生懷疑,也體現出在外交上的立場與傾向上的不確定性。



















面對臨時政府的求援,作為最大支持者的俄羅斯卻表現出不願干預的態勢,認為這是吉爾吉斯的內政,主張通過獨立國家國協(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烏克蘭、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及摩爾多瓦)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來援助吉爾吉斯臨時政府。難道俄羅斯願意看到好不容易在吉爾吉斯重新建立起來的影響付諸東流嗎?顯然不是。最大的可能性還是俄羅斯在評估吉爾吉斯內形勢複雜,不願直接介入成為衝突一方,以免日後難以轉圜,陷入區域爭端的困境。另外,美國干涉的可能性小也使得俄羅斯大大減緩對吉爾吉斯種族暴力衝突內政問題,因此選擇從容靜觀其變的態勢。綜觀這段時間以來的美俄關係來看,俄羅斯與美國似乎達成了某種利益交換關係;俄羅斯支持美國制裁伊朗,而美國則尊重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主導權。美國一心要掃平阿富汗的"反恐勢力",因此十分重視在中亞唯一的空軍基地,吉爾吉斯首都比斯凱克的瑪納斯國際機場。馬納斯空軍基地可直接作為軍事物資的中繼站,是駐阿富汗美軍最可靠的空中走廊,美軍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部署軍隊,謀求中亞軍事存在永久化。然而,莫斯科並不想輕易讓美軍涉足進占。2009年初,吉爾吉斯前總統巴基耶夫訪問俄羅斯時,曾試圖關閉租借給美軍的馬納斯基地。美方立即將租金從每年的一千七百四十萬美元增加至六千萬美元,同時允諾支付吉爾吉斯三千七百萬美元修建新的停機坪和倉庫,另有三千萬美元用於更新導航系統,才保住這個"空中走廊"的使用權。且烏茲別克已同意美國使用鄰近阿富汗邊界的鐵爾梅茲前沿基地,美國為了擴建軍事基地向吉爾吉斯斯坦索要機場附近幾百公頃土地。況且對於美國出兵阿富汗兩國仍在該地區處於勢力範圍高度重疊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吉爾吉斯要想在美、俄強權中,找到權力平衡空間變得越來越困難。吉爾吉斯現今的局勢充份表現弱國家(weak state),認為國內社會制度穩定的程度、政黨團結的程度不但會影響國內安全,還會觸發地區安全問題,因為國內的脆弱性總是導致外來力量的干預。在中亞地區,最大的外部干預必屬美俄爭奪。雖然目前俄羅斯在中亞處於攻勢,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在未來仍然會消極無為。這種內部脆弱與外部干預加在一起,給地區安全局勢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要維護地區安全,當然主要依靠區域安全組織,上海合作組織與獨立國家國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都應該承擔應有責任,也因透此種組織解決區域爭域也大大降低美國因素的干涉。美國在對"邪惡軸心"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話,中亞地區國家的立場和態度對美軍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中亞國家給予支持和合作,那就等於美軍可以從周圍各方對伊朗形成包圍的態勢。在當前背景下和從未來長遠戰略考慮下,美國對中、西亞地區有心經營,對於長遠軍事勢力永久化的戰略思考模式真有深遠的影響力。









但作為內部脆弱性導致的地區安全問題,如何處理國內問題向外擴大與不干預內政原則之間的難題,在中亞地區尚沒有理論與實踐上的答案。這一現實與困境預示未來中亞地區安全還將保持明顯或潛在的不穩定態勢。對於中國而言,吉爾吉斯局勢最大的癥結包括內政不穩定及區域現勢不明。首先需安內,在國內建立一種可持續的穩定的政治制度以彌平民族與貧富之間的鴻溝,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而所謂穩定絕不是高壓下的穩定,真正的政治穩定源於民眾對政權的合法性認同,高壓只能導致不穩定。其次是攘外,面對中亞局勢風起雲湧,如何穩定地區局勢、美俄兩強相爭產生負面後果影響至東亞,以及化被動外交為主動外交,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轉型,實現周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中國仍然需要有戰略性的視野與舉措。















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 "愛國者的責任就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但吉爾吉斯種族暴力衝突問題早在史達林時代就埋下了伏筆。在史達林的"民族融合"命令下,將大量的烏茲別克人進入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生活。蘇聯存在高壓統治時,此種矛盾不會爆發,但是解體以後,矛盾立即爆發成為脫離俄國獨立的原因之一。1990年,就在同一地點,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兩族就曾經爆發了一場衝突。官方數字是造成一千二百人死亡,而非官方數字則稱共有一萬人喪生。事件最後是在蘇軍的鎮壓下解決的。事隔二十年之後,矛盾仍未得到解決,並且在遇到了合適的土壤之後大規模爆發。脆弱的政府尚無法解決本民族問題,少數民族問題就更加難以得到解決。1990年騷亂的一大原因是在吉爾吉斯高層沒有一位高級官員為烏茲別克人。而直到2005年,烏茲別克族的官員才開始出現在地方政府層面,而高級領導層的狀況沒有得到改變。在吉爾吉斯國內工作的往往是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反倒要遠赴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打工,加上近年來吉農村年輕人大量湧入城市,使得兩大民族在工作機會問題上矛盾衝突日漸加深。另一方面,由於恐怖主義組織"伊扎布特"崛起於烏茲別克,而導致烏茲別克人在吉爾吉斯往往會在宗教問題上遭到刁難,這更加深烏茲別克人對吉爾吉斯這個國家認同的民族感情。















一方面吉爾吉斯人反感甚至仇視烏茲別克人,另一方面,政府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彌合雙方分歧,比如在少數民族領導人和官方語言問題上,高層一直沒有做出合理的決定。如此一來矛盾便僅僅是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時機。南北矛盾和地利優勢加快了政權的更迭。吉爾吉斯是中亞地區的小國,其影響力有限。而周邊國家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當前的領導層均有較強的控局能力,不會受到明顯影響。但需要指出的是,吉爾吉斯斯坦這種變更政權的模式值得周邊國家高度警惕。而吉爾吉斯的動蕩不安多少會對地區經濟、安全合作帶來影響。若吉爾吉斯新政權無力控制南方,則當地的極端主義勢力可能會不斷發展並向外擴張,從而對地區的安全,包括中國新疆地區的安全帶來影響。若吉爾吉斯發生較大規模的南北衝突或種族衝突,使得中亞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則各國均難免不被波及。




































一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