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
在這充滿激情和危險的時代,回顧過往動盪而不失溫情的記憶中。 以熱情音樂劇及政治局勢鬼譎多變的背景下貫穿全劇。 將二十世紀參、肆零年代是最純真的法國香頌,隨著手風琴的鍵音飄揚在郊區的石子路上,被復仇的槍聲碾碎在時代的車輪裡,發展出獨具一格的法式百老匯式的高潮。 Loin de Paname Paris 36 即便對於法國年輕人來說,Faubourg這個單詞也是有些陌生的。如今指代郊區的單詞更常用Banlieue,而巴黎的郊區,一直以來都是個故事多多的地方。在巴黎還能夠找到諸如Faubourg Saint-michel的地名,地理翻譯時或許一帶而過,但是對於歷史學者,文學愛好者和有心的電影人來說,這裡都曾有悲歡往事留下的印跡。上世紀初巴黎城市規模大擴張時,Faubourg到處都是,隨著郊區的小石路逐漸融入到市區裡。在被冠以這個單詞的街區,居住者都是從外省來的工人,富裕階層所居住的區產生了強大的對比,到了一戰後,Faubourg這名詞基本就成了巴黎平民聚居的新區了。故事在1935年的12月到1936年的7月,在法國東北部一個住滿勞動階級的小鎮,新天堂劇院(北郊新聲歌舞廳;"The Chansonia")。大環境以1936年,使法國成為政治分歧而局勢動盪的一年做為故事始末的背景,劇中亦藉The Chansonia的興衰道盡人情事物的起落。導演靈巧地平衡了政治罷工,左右派的衝突、杜絲(Nora Arnezeder飾)的故事,畢哥(Gérard Jugnot飾)尋求贏回自己兒子約約(Maxence Perrin飾),片中香頌音樂貫穿整部電影,從迷人的手風琴音樂到歌劇風格的演繹,最終也將成他們的救贖。The Chansonia位於巴黎市郊,事逢老闆無力償還黑道的高利貸,資金週轉不靈而宣告歇業;為劇院貢獻大半輩子的畢哥,同時面臨失業與妻離子散,正當妻子外遇,以及受迫於社會局而非與相依為命的兒子約約分離不可的情況下,畢哥和兩名老同事,米魯(Clovis Cornillac飾)、與賈基(Kad Merad飾),三個失業勞工找來美麗的歌舞女郎杜絲重振新天堂劇院,用音樂歌舞為號召重新開張;而事與願違,幕前光鮮亮麗,幕後黑道大哥覬覦杜絲的美色與貪圖劇院的營收,共同奮鬥的夥伴們也意見紛歧且面臨棘手問題,唯畢哥依舊抱持堅毅樂觀的精神通過考驗,再次贏回台下的掌聲與兒子的撫養權。 繼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rus)製片賈克貝漢(Jacques Perrin)與導演兼編劇克里斯巴哈帝(Christophe Barratier)再次攜手合作,由原班人馬續唱"放牛班快樂頌(Paris 36)"。這是一部迷人而感性的法國片,老故事圍繞著一個音樂廳,而電影充滿愛情、親情、友情、音樂、劇院,和歷史等元素。片中成功複製了1930年代歌舞昇平的巴黎,充滿活力與過份的懷舊魅力,舞台亦充分呈現當代的環境和時代背景。。實際上,放牛班快樂頌參拜了過去的時代背景與舊時電影,劇中不乏討喜的角色,時而幽默時而傷感,演員到位的演出,演活台前台後人情冷暖,確實讓影片增色不少。唯某個程度上,劇情進展稍嫌緩和,情節較缺乏驚喜與戲劇性張力,以符合觀眾的期望,但不見得是壞事。觀眾可從片中重溫法國馬塞勒卡內(Marcel Carne)經典之作Children of Paradise (Les Enfants du paradis,1945)的浪漫氛圍;也許不可避免的會拿巴茲魯曼(Baz Luhrmann)的豪華音樂劇紅磨坊(Moulin Rouge)相提並論;而色藝雙全的杜絲則不免有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琵雅芙(Piaf)的影子。 雖然它被看做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姊妹片,同樣是懷舊與音樂交融的法蘭西情結,卻比後者承載著更多樣、更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含義。對於不熟悉法國歷史的觀眾,可能會忽視這些信息,無法理解劇中人的激情。導演巴拉迪爾的鏡頭,不再僅僅局限在一個無名的小學裡,對於紛繁變化的時代背景,也必然被巧妙的標註重視。片名其實已經把這部影片的兩個重要信息提示出來,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巴黎郊區,時間則是法國歷史上頗為重要的1936年。在這一年,法國左翼聯合政權-人民陣線在議會中獲勝,組成了以工人階級為主的法國政府,對法國的政治格局,文化扶持,外交戰略作出重大調整。在這種環境下,巴黎的平民們再一次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第一次有了四十小時工作制和帶薪休假。他們滿懷信心的開始興建自己理想的家園,同時抵禦法西斯勢力的進攻,以及右翼大資產階級的反撲。 影片的主角,就是三位剛剛失業的工友,他們要靠自己雙手重建倒閉的劇院,以"革命情感"般的情誼構成了人物間的情感關係,影片中也始終貫穿著工會與納粹政黨和資本家的鬥爭。然而,這些並無傷大雅。劇組重現法國舊式情懷,1936年的巴黎,動盪的年代,熱情音樂劇場和政治形式沸騰的背景下,不全然僅引渡二次大戰前法國的政治議題,更試圖向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法國音樂劇致敬,劇中別具一格的發展出巴士比.柏克萊(Busby Berkeley)百老匯式的高潮;另在1930年代風格的歌曲中,Frank Thomas和Reinhardt Wagner聯手完成所有歌曲的全新撰寫,藉主角Nora Arnezeder演唱的"Loin De Paname",隨著歌聲快意穿梭在滿是浪漫因子的法國街頭,"Le Môme Jojo"由三名男主角輪番演繹的,包覆濃濃香頌味覺,極具視覺與聽覺的感官享受。較美中不足的,中文譯為"放牛班快樂頌"用意只為喚起觀眾聯想與興趣,故提醒影迷千萬勿抱持著看"放牛班"續集或系列電影的想法以免失望。電影儘管有其缺陷仍然值回票價,如果你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Romanticism),怎能錯過片中建構出的巴黎實境呢! 如同一個詩意現實主義(Poetic Realism),或不如說像寓言般的故事,而故事也一向是這樣開始,在巴黎的但佩高的厄運還不止於此,因失業無力扶養相依為命的兒子祖祖,祖祖被社會局送回母親身邊。離別之際他向兒子承諾,一定會努力工作使兩人再團聚!為了生計,佩高說服劇場的兩個老同事Milou與Jacky,三人下定決心一同努力重振新天堂劇院。雖然大家的目的不同,但是在三人的努力下,再加上美麗神秘的歌舞女郎Douce,果然令劇場起死回生,可是好景不常,由於各人目標各異,經營不善及沒新意的劇目,令劇場再次面臨倒閉的危機!儘管面臨如此棘手的問題,儘管前路茫茫,但佩高還是抱著打不倒的堅毅樂觀精神,再次為自己贏回工作與兒子、 友情、親情、手足情,通通在新天堂劇院上演。在二戰之前的這幾年,巴黎人度過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危險的時代,影片的初衷是在向這份時代感致敬,試圖把現代觀眾帶回到那個動盪而不失溫情的記憶裡。貫穿在這份記憶裡的,是最純真的法國香頌,隨著手風琴的鍵音飄揚在郊區的石子路上,被復仇的槍聲碾碎在時代的車輪裡。本片的製片依然是雅克•貝汗,近些年他在紀錄片和劇情片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收穫了不錯的讚譽。《放牛班的春天》是他四年前監製的作品,意外的成功給了貝汗和克里斯托弗•巴拉迪爾繼續本片的信心。這一次他沒有再親自表演,《Loin de Paname Paris 36》的三位男主角都是當紅一線,精良的製作和宣傳力度,足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了。 在風格上,製片貝汗和導演巴拉迪爾延承了前作《放牛班的春天》;而在影片的視角上,則與熱內的《漫長的婚約》有些類似,都是講述一場動盪年代裡悲喜交加的"平民傳奇"。在我看來,影片雖然豐富精緻,但顯得有些過於商業,融合了大量的通俗元素,使其像極了一個精心編構的暢銷小說。即使片尾字幕裡打出了"根據皮誇爾回憶改編",但高潮過後的那場復仇實在過於戲劇感,擺脫不掉杜撰的痕跡。比起《放牛班的春天》的單純,新片的高潮數量密集,類型也各種各樣,就卻少了一份真正的感動。更遺憾的是配樂,由於作曲家不再是布魯諾•庫雷,新片雖以手風琴為基調,卻沒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不復前作貫穿一致的童聲天籟了。人物和類型元素在影片中循序地交叉,年輕男女的愛情,患難父子的親情,政黨工會的鬥爭等都交待得扣人心弦。再加上女歌手的成功之路,資本家的險惡用心,工人階級的不屈不撓,各條線索纏繞在一起,幾乎分不出主次來,把劇情充斥的很飽滿,甚至飽滿的有點過了頭。有趣的是,一貫親民的首都媒體《巴黎人報》,此次對巴拉迪爾新片的評價前後差異"多麼美妙的音樂和劇情呀是一種享受"、"唯缺乏適當的節奏和緩和如同衣櫃中慢慢昇華的樟腦" 劇情看似跌宕起伏,卻並不復雜,人物關係在挖掘和互相推動中,讓劇中每一個角色都逐漸立體而豐滿起來,表演算是一個亮點。這是部依靠演員群戲來完成的電影,敵人間有對抗和利用,同志間亦有矛盾和衝突。很難說清楚誰是真正的主角,三個男人都有自己明亮獨具性格的一面。杰拉爾•朱諾扮演這樣的小人物早已得心應手,他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兒子茹茹相依為命,劇院工作只是他能夠從前妻手中奪回兒子的前提。一直以來形像上孔武有力的克洛維•哥尼亞克,這次也把一個無所畏懼的工會領袖演繹地堅強可愛,對敵人的仇恨交織著對女友的愛戀,成功的塑造了這個三十六年的巴黎工人。至於卡德•梅哈德,他本就是表演二人轉出身的喜劇演員,小丑的外表和內心早已揣摩入境,其宿命感最終也躲不開犧牲的悲劇。巴拉迪爾這次真正要捧紅的是諾拉•阿澤納黛,一個女版的讓-巴迪斯特•莫尼爾。影片以她為線索人物,從外省女孩到大歌星,再走一條"皮亞芙的成長道路",與老影星皮埃爾•理查德扮演的作曲家一同見證了"香頌尼亞"劇院的興衰。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發生在"香頌尼亞"劇院的台前幕後,這裡就像是個人生的舞台,幾起幾落,歲月如歌中唱得那樣"我們可以去海邊了",轉瞬即逝。在某些場景上,導演顯然是在向雷諾阿致敬,但是又由於過於商業的討好觀眾,淺嚐即至便回到通俗敘事的道路上。作為普通觀眾,很容易沉靜在這份感傷之中,也會對高潮時強烈的百老匯歌舞片風格報以掌聲。而以《電影手冊》為代表的嚴肅影評則更為苛刻,甚至認為巴拉迪爾是在向"優質電影"倒退。不過這沒關係,這部法國"商業大片"取得票房成功是肯定的,手風琴裡悠揚的旋律,早已融入到巴黎人的血液裡,定格在了三十年代的舊照片上,感染著我這種外國人。影片的結尾處,因為複仇而入獄十年的皮誇爾回到了劇院,這裡早已改名為"Faubourg 36",紀念曾經發生的恩恩怨怨。小茹茹已經是成名的音樂家了,老父親坐在下雪的廣場上,等著兒子的謝幕。時間彷彿又回到了《放牛班的春天》的開頭,一樣的演員,一樣的情懷,這還是貝汗的音樂傳奇,戲夢人生。 入圍第ⅧⅩⅡ屆奧斯卡最佳歌曲 Loin de Paname-Paris 36/Reinhardt Wagner&Frank Thomas 推一個吧!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