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不能說的秘密只有不想觸碰的傷口

殘酷現實磨掉其止夢想而已…


數度遭禁播的大陸電視劇-蜗居

是不是要等到失去後以懂的珍惜,才知道原來自已擁有的比原來還要多。而即使現實生活過的再累再苦也不能失去自我生存最基本原則,可在生活中堅持到最後的人又有幾個?人生裡路過、走過之後難免心生感觸,即使昔日對生活的憧憬,對未的可能實現的美好,面對現實一久,再堅實的情感在世俗的磨盤中磨礪到所剩無幾!













近日行政院研考會公布十大民怨網路票選結果,都會地區房價過高榮登榜首,無獨有偶,最近在內地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一部小品居然引來了這麼大的觀注,可見得房子不僅僅只為了解決住的問題而是家(Home)與房(House)的區別,為了一個生活的窩被現實條件所背負的壓力有多沈重。在這浮光掠影的大城市中,不論是蟻族還是蝸居,這部非常”通俗”的作品。”通”,是平常,在城市居大不易的主題加上外遇偷情、貪汙腐敗、舊區拆遷…等,也是內地民眾生茶餘飯後少不了的話題。”俗”,則世俗。就因為此觀點當然是庸俗的,可是現在社會上就是這種價值觀在大行其道。擁有自己的房子,能與下一代共享天倫,與”生態永續”、 ”人道關懷”、 ”世界和平”相比,不是什麼高遠的理想,而是市井百姓切身的平凡願望。就因為很平常,是”世俗之見”,所以也具普遍性,老百姓看了多能產生共鳴。







生活總歸是生活沒有電視劇中的浮誇與完美,我們無權譴責也無權同情,並非因為那是高於生活的藝術,而只因為那是別人的生活.當自己對心愛的人失去信心時觀到某人身邊另有某人難免有些數不出的酸楚。 人生的各種角色,任憑扮演,稱職與否任其認定,但圖溫飽求安隱,而僅為生存的基本要求,無論世事與否,不猖狂顯榮威、不卑微求名利,不奢華浮誇;只任心牽引不放縱、不嬌嗔、不悔恨,但求人生無憾。看故事時或許沉迷角色之中套用、注入個人情愫,在某個片段裡想到女人或者男人,感慨他或她也可能會是自我的某種投影,亦或是在華樣年華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成了某個故事中的第三者或是循規蹈矩的當著面不施粉、眉不描、唇不點朱蓬頭垢面的日子中抱怨生活不如意的怨婦、又或是義演著辛苦忙於家務最後被人遺忘的黃臉婆.這不過是現實生活裡的縮影,也許與你同公司那個不經打扮的中年敗犬、或許你眼前這個懵懵懂懂風華正茂的女孩就是那個追求時尚的敗金女,亦或者又有一日會成為那個奔走在市井街道上為材米油鹽憂愁的中年職業婦女。



















望小說,而生感觸是人之常情。大多會因故事其中的某個片段有幾許不同常人的感觸,如同劇中人一樣。人總是這樣或者那樣過著些庸庸碌碌的日子,但讀完結局後總算沒有懸念了。即使作者聚焦狹隘或是下筆觀點方向偏頗,但仍足以為這社會現象下一個註解,單單以錢為標準衡量一切的價值觀,會造成整個社會生態就如蟻族窮忙生存著,平庸忙碌,一輩子也永不停歇。而每每對蝸居和蟻族這樣社會生活形態現狀往往映證事實存在的現實,就一下點破了今日中國改革開放後所自豪現代化下的“富足”,也很難自圓其說自已所追求的是生活在一個幸福感是建立在這種現代化城市。而不是要刻意戳破年青人對追求未來富足感與幸福感的渴望,只是心中另一種欲望的現實時時提醒著要趕上物質上享受配合大家的步調才能更幸福,人就是不能選擇性逃避,以自我認知的步伐前進。而其中對人物的描寫如故事結構安排的都簡樸卻真實的反應了都市人與人之間關係,細膩的刻畫內心,真實的產生同理心,而非單純文句詞藻的堆疊出來的感染力,而是那在生活上的了解產生共鳴,這樣的文字使感動如同感慨。不知是因為故事本身貼近生活才喜歡,在這喧囂的城市夜裡,靜下心來細想在劇裡所看見了真實生活血淋漓的真面目,而這些現實的殘酷卻讓我們無法歸避。無力的讓我們只有在人潮裡被挾著前行,選擇我們看起來有些迷茫卻依稀看得見的方向前進。











對於《蝸居》的社會議題的爭議恐怕還要持續下去,這樣的發展見證或者證明問題解決必要與否。一部有被爭議的電視劇說明社會起碼說的關注度,在被受關注過程中,既實現了傳媒對社會問題傳遞的價值,更實現媒體第四權的社會地位,讓有關當局正視問題所在。其次都市拆遷、都市重劃問題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隨著對岸市場經濟拉動內需政策的導向,台灣城市要擴展生活空間,老舊社區、眷村、閒置空間…等都要被拆遷重建。該劇把存在於都市重劃中的核心問題都巨細靡遺表現出來,讓觀眾自已感受,讓讀者自已體會。不管是財團利益拆遷還是釘子戶阻遷,歷經變遷的觀眾的點滴在心。作者落筆於被社會遺忘的角落、被忽視城市的底層的居民。是一個沒有代言人的弱勢團體,這社會最底層的庶民,是蜷縮在被遺忘的城市的角落,在生活夾縫中喘不過起來,他們以檢拾破爛、粗工、打雜幫傭工作奮鬥著,而劇中主角為知識分子,本質學能上有學識,對未來發展有志向,對社會體制改變有理想,對經濟成長貢獻有能力,就是沒有往社會高處爬的跳板。即使是在台灣的中產白領階級每日在公司企業裡被老闆殘忍的剝削著,所付出的根本不等價的勞力,他們的收入被以奉獻的名義剝奪了,加班常態化、苛扣薪資合理化、社會保險強制化…。就算下了班也要為城市繁忙交通心煩,為當權者的無能埋單付出代價。











反觀多數台灣老百姓又何嘗不在《蝸居》之中,何嘗沒有過上好日子的”庸俗”夢想?資本社會又何嘗不被炒地皮的財團綁架了?台灣民主進程走了二十多年,經濟起飛後不正是那些擁有地產建設公司和資產雄厚的大財團與地方政治派系操控都市重劃、都市更新的機制,掌握住宅”金融體系”,進軍地方與中央政治,左右媒體與學界,從而攫取暴利的過程嗎?













如今,台灣房市泡沫指數近47%,超過國際警戒線,大台北地區「房價所得比」高達11.4倍也就是近十二個人才能合買的起符合生活機能的住宅。大陸住房《蝸居》問題和台灣十大民怨之首的”高房價”背後,是兩岸經濟模式的發展走向同一個發展軌跡,也步上台灣的後程。二十年前台灣的無殼蝸牛運動,旋起即滅,政府對於房屋交易資訊透明化、約束財團投機、公平稅制等承諾也就隨著政治協商的操弄而無法兌現。如今,兩岸老百姓除了如同《蝸居》劇中主角總是不斷的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夢想都要拴在一個房子上,一輩子就這樣搭進去了。」在此以外,更該用怎樣的集體的力量,走出蝸居的窘境?













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NewE-conomicsFoundation)於本月發表一項研究,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名醫院清潔工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於一位銀行家。NewE-conomicsFoundation所進行的這項研究同時顯示,醫院清潔工每工作收入1英鎊,就創造10英鎊的價值。而相對的,由於所造成的全球經濟傷害,銀行家是英國財富流失的原因所在。研究結果顯示銀行家每賺1英鎊,就摧毀7英鎊的價值。尚包括其它職業如:廣告主管,研究則認為他們只會「創造壓力」,所投入的工作帶來的只是不滿與痛苦,並鼓勵過度消費。稅務會計師專門為人想方設法削減應繳給政府的稅款。而相對這些職業如:兒童照顧者及資源回收者在工作的同時,還能為國家創造財富。如上所述均以新方法評估各種不同工作對社會的整體貢獻,並首次納入對社區與環境的影響評NewE-conomicsFoundation-發言人EllisLawlor表示「待遇水準通常無法真正產出客觀酬勞認為應創造的主觀價值。作為一個社會,我們需要一種能獎勵為整體創造福利,而非自私自利卻以社會及環境為壑的待遇結構。」此項研究的目的在主張建立工作所得與為社會福利的創造價值間之關連性,並已能夠利用此關連性運算評估出具體量化數值,有效評定所產生價值效用。



作者六六,遭遇中年失業危機,在戰戰兢兢的生活中,以筆墨抒發胸中的鬱悶,本期望在現實生活實現家庭和諧,但在她筆下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女人都不是那麼可愛。當女人面對諸多家庭瑣事,又要照顧孩子,還要防止另一伴的不忠,這樣的情勢下哪裡還能風姿卓越、善解人意?或許如同她一波三折的婚姻生活先離異又復婚才能把婚姻描述的那麼淋漓盡致,亦或許在人生的此部份有特別的體會吧。 著有《王貴與安娜》、《雙面膠》等作品。


蜗居™蝸居小說詳情


蜗居™蝸居全劇詳情




勞動者之歌-徐唯辛







一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