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圍牆築起脆弱的鐵幕政權,最後仍擋不住民主的狂潮。

左 俄國 列昂尼德·布里玆涅夫 Leonid Breshnew 當時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右 德國 埃里希·昂纳克 Erich Honecker 當時任東德領導人

從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看中共從建政六十年


2009年的11月柏林圍牆倒塌的二十週年紀念(20 Jahre Mauerfall)。柏林圍牆的舊址已經擺好了總計一千個、長達一公里半的大型骨牌,明天骨牌將被推倒,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這項為紀念東德解放的系列活動之一,使用的骨牌每個有2.3公尺高,骨牌上都畫上文字或圖案。當日西方主要國家的政治領袖,以及前波蘭總統、也是著名的波蘭團結工聯領導人華勒沙,共同推倒象徵性的骨牌,讓世人重溫當年震驚國際社會、也從此改變世界歷史的大事。圖中的大型骨牌,象徵柏林圍牆,將在十一月九號當天晚上八點推倒,象徵這個歐洲史上重要邁向自由篇章之進程。每個骨牌是由不同的機關學校、單位所創作,繽紛的創作都是關於自由、和平、兩德統一。德意志民族面對了納粹的歷史共業,再由人民的力量能推倒阻擋自由的柏林圍牆,用繽紛色彩,來紀念圍牆的倒塌的光榮時刻,用正面的態度面對過往的傷痛。










和柏林圍牆合為一體的建築物













































圍牆一倒,敲響共產主義喪鐘,東歐共黨國家跟著倒下,蘇聯也解體,蘇聯、東歐、波蘭的第三波民主潮,東歐共產國家一個個垮台,最後連共黨老大哥蘇聯都逃不過歷史宿命,最終於1991年底宣告正式走入歷史,並由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組成的獨立國協所取代。冷戰就此走入歷史,自由民主體制大獲全勝,美國著名日裔學者福山更將此稱之為「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從歐洲向亞洲和拉丁美洲一路洶湧而來,共產獨裁體制聞風倒台。東歐共黨國家劇變也讓當年的中共當局震驚不已,深怕才剛剛度過「天安門事件」的中國共產黨經不起再次的衝擊。當時中共高層領導人深知,他們的政權是何等岌岌可危了,也堅信惟有繼續的改革開放,才能確保中共免於重蹈東歐國家之覆轍。經歷六四事件後,江澤民剛上台,政局混亂,加上國際孤立,面臨救亡圖存的大關卡。 回想柏林圍牆倒塌前一個月,中共當局才派高階領導人訪問東德並參加東德共黨四十周年慶,當時東德的國民所得和生產力在東歐首屈一指,領導人何內克聲望很高,想不到幾天後,七十七歲的何內克就被拉下台。西方專家預言共產主義已經死亡,下一次輪到中國。已半退休的鄧小平,經過二年思考,利用南方考察(南巡)機會,推動經濟開放政策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才使中國倖免於步上"民主解放"的後塵。 東歐共黨集團崩解,冷戰結束,不少人認為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場的歷史洪流不可擋,意識形態之爭已終結,但中國在吸取東歐經驗後,卻走上經濟開放,政治專制的第三條路,此種列寧式的國家企業式的資本主義,現在卻成為西方民主價值的主要挑戰者。



















東德政治局發言人口誤創歷史一夜 改變世界局勢,1989年9月匈牙利開放奧匈邊界,蘇聯控制下的共產鐵幕出現缺口,數萬東德人民經匈牙利、捷克等地到西德追求自由,東德街頭要求開放的示威越演越烈,掌權的共黨政治局11月9日召開會議,決定稍微讓步,逐步解除通行禁令,預定次日生效。傍晚,政治局發言人夏堡斯基(Gunter Schabowski)說明新政策,被記者不斷追問後,且不習慣電視實況轉播的他竟失言說出解禁令「即刻生效」,立即引發騷動。東德民眾原懷疑共黨媒體不可靠,僅數百人聚集在柏林圍牆邊,直到看見西德新聞大批民眾才湧到牆邊,邊境警衛很為難,上級也沒指示開放關卡,逐漸增加的人潮不斷施壓,經不起群眾壓力邊境守衛決定逕行放人。二十年後,中國大陸已經從一個當年初具市場經濟規模的第三世界國家,蛻變成今日蓄勢待發的世界經濟巨人,即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無不關切北京當局的動向,畢竟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牽動各國的經濟政策甚鉅。美國總統歐巴馬展開上任以來的第一次亞洲之行,也是以訪問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的行程。許多觀察家更指出,未來的世界將是「美國加中國大陸」的「兩強」局面,任何國際問題都無法脫離兩者的互動。短短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如此驚人的實力展現在過去的國際格局中,根本是無法預料到的巨大轉變,也是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的大事。鄧小平當年只想以經濟發展來挽救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危機,卻誤打誤撞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的面貌。































為了維持統治權的合法性,中共不得不繼續深化市場經濟的規模及深度。利用與各國經貿往來的機會,改善與國際通商貿易及各項經貿法令規範,以與國際經貿活動接軌。畢竟中共當局深知,過去閉關自鎖"土法煉鋼、超英趕美"的時代早已過去,在當前全球經貿互動如此之密切的前提下,惟有融入既有的國際規則中,才有可能取得改變遊戲的權力。若以中共建政六十年來看,前三十年可用「腥風血雨、國破民貧」飽受政治鬥爭、文化大革命、三面紅旗、大躍進下摧殘的中國大陸,而後半段發展就是「改革開放、與世接軌」的榮景。雖然仍談不上國富民強,但具備經濟條件及潛能,中國大陸成為舉足輕重具世界經濟巨人的實力的地位當是指日可待。不過,綜觀過去「大國崛起」的歷史,除了美國在二十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過程算平順外,任一階段都經歷不可避免的戰爭。現今的國際形勢當然不可與過去相提並論,若加上經貿全球化之深化及影響,當前唯一能挑戰美國世界霸權地位的區域霸權中國應該不會輕易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進而造成軍事衝突,來證明它的國際地位。畢竟兩國的軍事力量仍有段差距,而戰爭帶來的傷害和損失難以估計也無此必要,更有可能會對兩者及國際社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嚴重後果。























檢視德國的統一歷程,就可知道當一個大國有挑戰現有國際體制的可能性之時,會讓其他國家產生多麼複雜的反應。當兩德可能統一的聲音出來的時候,據傳英法兩國領導人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德國的復興將會對歐洲現行體制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畢竟統一後的德國將會是歐洲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同為民主國家且共同創立現今的歐盟體系,德國的統一尚且讓其他歐洲國家心有疑慮,更何況是面對現今多極體以上兩極未至的國際社會,中國大陸未來動向仍是充滿許多變數!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今年中共建政六十週年國慶上所提出的「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其實中共領導人深知,當前的中國大陸根本無法與美國正面衝突,更不用說具備足以影響國際格局的實力。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指導方針,的確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為中國大陸爭取到發展經濟的寶貴時間,在"第三世界"-非洲的經營才有現今的驚人成果。不過,光是經貿實力的進步,不盡然是成為世界第一流強國的唯一條件。能與國際社會的民主法制相接連,才是正途。中共下一步應該做的,就是加強內部的政治及社會改革。中共當局應思考一點,常常被批評是「帝國主義霸權」的美國(美帝主義),為何在百年就能成為現今世界的超級強國?除了先進的科技與技術外,民主制度及尊重人權等都是美國吸引各國優秀人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使美國學術界,批評美國政府的聲音不絕於耳,不但沒有造成政府的垮台,更能適時糾正政府官員政策,而國會與民意監督也從未少過。這樣的制衡才是能成為先進國家的根本基礎。



























再者,中共當局對國際社會一再提起的「中國威脅論」,相當反感,認為是外國勢力一貫的反中伎倆,而以和平蹶起自居。中共領導人將國際人權團體對大陸人權問題的批評都視為干預內政,卻不願真切檢討自身許多的社會、人權、經濟等各項嚴重、甚至可能危害中國大陸安定的問題,如果再隱而不決,必定成為茶壺內的風暴。今年的中共第十七次四中全會,胡錦濤公開宣示,將嚴批黨內的貪污腐敗,並著手研究黨內民主機制的建立。如此的作法應該是中共黨史上的第一次,值得國際社會期待,但仍對中共能否言行一致所保留。在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政治改革也是中國大陸必須對對且必經之路。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維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台灣經驗「先經後政」的發展史,應當可以讓中國做為借鏡。就看中共領導人運作是否有決心與毅力,突破各種阻撓,將中國大陸帶往另一個嶄新局面。





















後記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當時東德稱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爲「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當年被柏林圍牆隔絕的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


第二次世大戰後德國為軸心戰敗國被同盟國英、法、美、俄國共同管制也成了冷戰時美、蘇歐洲分界


當時德國首都柏林亦被同盟國英、法、美、俄國共同管制,最後柏林圍牆分隔東、西柏林,整個柏林共管區全被包圍在俄國管制區內。




柏林圍牆與各檢查哨點

柏林圍牆的塗鴉藝術(Berliner Mauerkunst und Graffiti)
當德圍牆倒坦時當時西德拆除柏林圍牆進行的相當徹底,以致現在觀光客到柏林很難見到太多歷史遺跡也只剩下短短的一下段,柏林市民多年來也亟欲翻過這頁歷史的痛苦篇章,積極打造新世紀的新柏林(東和西柏林)。然而,在德國即將於今年十一月九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之際,許多柏林人如今卻後悔當初沒有多保留一些圍牆原貌作為紀念。德國人用「非常德國風格」的方式拆除柏林圍牆:非常有條理的拆,「幾乎全部拆光。」而犯的最致命錯誤就是完全擺脫或掩飾這段歷史,若一切都消失,就沒有關於那座牆確實存在過的客觀證據,後世人們需要一些真實可碰觸的東西才能完全理解,也就因冷戰就分隔多年關於那段時期的德國,有太多誤解和錯誤觀點,這不是一場西方打敗東邊的勝利,這是東邊的自由民主的勝利。柏林圍牆的塗鴉藝術(Berliner Mauerkunst und Graffiti)就此誕生。


逃離鐵幕
在柏林圍牆建立後,有人採用從邊境建築物跳樓、挖地道、游泳、搭乘熱氣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圍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以詼諧的漫畫方式表現當時東德的檢查哨









搭乘自製熱氣球逃往西德












把砌在心底的圍牆倒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acey 的頭像
    markacey

    markacey

    mark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